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7-15 18:00
——訪北京電力交易中心黨總支書記、副總經理 常青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李東海
當前,我國多地電力負荷持續攀升,能源資源逆向分布的國情與新能源波動性、負荷尖峰化帶來的供需挑戰交織,省區電力資源調配作用的重要性凸顯。
作為推動全國電力資源優化配置的關鍵平臺,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如何利用省間市場作用來破解能源資源逆向分布難題、保障跨區電力高效調配?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在跨區跨省中長期交易方面有哪些創新實踐?7月15日,帶著這些行業焦點問題,中能傳媒記者專訪了北京電力交易中心黨總支書記、副總經理常青,深入探尋答案。
中能傳媒:我國為什么要充分發揮省間市場的作用?
常青:我國能源資源逆向分布的基本國情客觀上要求必須充分發揮省間市場作用。我國90%的煤炭、85%的太陽能、80%的風能和水能集中在三北和西南地區,而70%的能源需求在東部發達地區,這一基本國情要求通過省間市場推動資源全國優化配置,服務大水電、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開發,助力西部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保障東部發展。
新能源波動性和負荷尖峰化加劇了供需挑戰。從發電側來看,當前新能源裝機達16.5億千瓦,但“極熱無風、極寒故障、晚峰無光”等問題時常出現,新能源對晚高峰負荷的保障能力不足;從負荷側來看,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增長,近年來空調負荷、采暖負荷快速攀升,第三產業和居民用電持續增長,電網峰谷差逐年加大,一省一地難以平衡供需。我國不同地區新能源出力、負荷高峰時空交錯,為省間互濟創造條件。因此,開展省間市場交易,能利用地域差異實現余缺互濟,保障供電并促進清潔能源消納。
中能傳媒:今夏國家電網經營區域已達成1.65億千瓦的跨區電力交易,這些電力主要來源于哪些地區和電源類型?這筆交易在緩解用電高峰電力供需緊張等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常青:這1.65億千瓦電力主要來自兩部分:一是華北、東北、西北、西南的大型煤電、風光新能源基地及大型水電站,作為特高壓跨區通道配套電源遠距離輸送,約1.22億千瓦,占總量的3/4;二是能源富集地區電廠在滿足本省需求后,通過省間市場化交易外送的電力,約0.43億千瓦,占總量的1/4。
以華東區域為例,夏季高峰負荷預計超4.4億千瓦,跨區送華東最大電力約7900萬千瓦,意味著用電高峰時段,每6千瓦的用電負荷中至少有1千瓦來自山西、西北、西南等地的能源基地,為華東地區經濟社會運行和居民用電提供堅實保障。近期,國家電網經營區域負荷已創新高,這1.65億千瓦跨區電力有效支撐了東中部地區用電需求。
中能傳媒:北京電力交易中心推動中長期交易“按工作日連續運營”的具體措施有哪些?相比以往機制,效率提升體現在哪里?
常青:“按工作日連續運營”是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服務保供轉型的重要交易機制,主要有3項措施:一是優化交易流程,提升市場主體參與效率。每月初發布交易開市公告,明確月度及月內交易日歷安排;每個工作日收集需求,次日完成交易,頻次大幅提高。今年以來,省間中長期交易成交1499筆,同比增35.7%,電量1.49萬億千瓦時,同比增5%,靈活性和規模顯著提升。
二是創新省間交易優先級機制,規范省間輸電通道交易秩序。首創基于交易周期、交易品種等6個方面的優先級機制,納入交易規則公開,解決輸電通道“堵車”問題,交易效率大幅提高。
三是開展多輸電通道集中競價,提升供需匹配效率。按月、周“打包”多個通道剩余空間,市場主體申報后集中撮合出清,實現“一次申報,多通道優化匹配”。截至6月底,超7000家主體達成19.92億千瓦時交易,度夏期間增加跨區最大電力184萬千瓦。
中能傳媒:開展跨區跨省電力中長期交易,為緩解區域電力緊張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與應急調度相比,其優勢是什么?
常青:目前,我國省間市場已建立“中長期為基礎、現貨余缺互濟、應急調度救急”的市場化模式。中長期市場覆蓋年度(含多年)、月度、月內,確保長期供需平穩,是保供“壓艙石”;現貨市場反映短期供需,發揮價格“指南針”作用;應急調度則是市場化手段用盡后的兜底措施。
2024年,中長期、現貨、應急調度電量占比分別為94.84%、5.13%、0.03%,這一體系既發揮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也發揮了能源兜底保障作用,形成了長效機制。
中能傳媒:在極端天氣或突發供需缺口時,中長期交易與現貨市場是如何協同保障電力供應的?
常青:兩者通過“中長期筑牢基本盤、現貨余缺互濟”實現協同。首先,中長期市場在年度、月度和月內,充分利用省間通道能力,通過互濟、錯峰支援等靈活交易筑牢保供基礎;其次,現貨市場在中長期交易基礎上,針對突發缺口通過日前和日內交易實現短期互濟,及時補充供應,共同保障電力穩定。
中能傳媒:未來,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在推動跨區跨省交易市場化方面有哪些規劃?是否會拓展市場主體和交易品種?
常青:主要有五方面規劃:一是擴大交易范圍,完善國家電網、南方電網跨經營區常態化交易機制,實現全國電力及綠電資源優化配置和溯源。
二是延伸交易周期,推動多年期交易穩定供需,擴大多年期綠電交易;同時提高多通道滾動撮合交易規模和頻次,與現貨市場銜接。
三是服務沙戈荒大基地“聯營不聯運”模式,由風光火儲組成聯營體與消納省協商交易,挖掘電源群內部調節潛力,促進新能源消納。
四是提高多通道集中交易比例,在周、月度基礎上開展年度集中競價,形成有效價格信號。
五是創新區內省間交易品種,縮短周期、擴大規模,建立連續滾動撮合交易,創新抽水蓄能、需求側等調節性資源共享機制,進一步提高保供能力和新能源消納水平。
責任編輯: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