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7-22 17:34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馮聰聰
7月初,三峽江蘇大豐海上風電項目首批機組并網,其離岸最遠達85.5公里,創國內紀錄,標志著中國風電挺進深遠海邁出關鍵一步。
當前,深遠海已成我國海上風電主戰場。2024年底自然資源部新規要求新增項目向離岸30公里外或水深超30米海域推進,遠海開發加速。同時,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新規出臺,新投產項目電價完全由市場決定,挑戰隨之而來。
深遠海風能資源豐富、潛力巨大,但其惡劣環境及復雜建設條件顯著推高勘察設計、施工運維等成本,遠高于近海風電。同時,新能源全面入市使收益測算面臨挑戰,加之各省能源稟賦、電力結構及市場水平差異顯著,項目在不同地區將面臨迥異的市場環境。
面對深遠海開發的更高成本與市場化電價的波動風險,規模化開發的綜合優勢更顯彌足珍貴。
集約用海,降本增效。國家最新政策對用海面積的控制指標進行了優化,進一步縮小了單位裝機容量的風電場面積。集中連片規模化開發模式能夠統籌考慮各個風場間的相互關系,總體考慮控制風電場的尾流效應,使風電機組選型過程更加科學高效,有助于提高發電場收益、節約工程投資、降低運維成本。
“一海多用”的規模基石。國家大力倡導“風電+漁業”“風電+制氫”“風電+海洋牧場”等“風電+”綜合用海模式。然而,“一海多用”面臨技術耦合、成本分攤、安全保障等多重挑戰。唯有依托規模化項目形成的穩定平臺和足夠體量,才能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孵化成熟商業模式,實現海洋空間資源價值的深度挖掘與最大化利用,讓“風光無限”真正賦能“藍色經濟”。
鍛造堅韌產業鏈。海上風電是典型的鏈條式產業,涉及設計、制造、運輸、安裝、運維等環節。規模化開發提供了穩定、可觀的市場需求和應用場景,是推動技術創新落地、優化供應鏈布局、促進上下游協同的最佳催化劑。同時,也能吸引巨頭深耕核心裝備,扶持本土配套企業崛起,以規模效應攤薄研發成本,以集群優勢提升整體競爭力與風險抵御能力。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量變積累終將引發質變,而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中國海上風電的發展歷程,正是這一規律的生動寫照。規模化開發帶來的裝機量飛躍,強力驅動了成本下降與產業成熟;而產業整體能力的躍升,又為更大規模、更深遠的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遠海征途注定充滿風浪與挑戰,但歷史的經驗昭示我們:堅定不移走好規模化開發之路,以規模效應攤薄成本,以集群優勢激發創新,以協同融合拓展價值,是穿越成本迷霧、駕馭市場風浪、最終贏得深遠海經濟可行性的不二法門。
責任編輯: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