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2-25 17:23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趙悅婧
上天難,入地更難。
2023年5月30日,我國首口超萬米科探井——中國石油深地塔科1井鳴笛開鉆;
2024年3月4日,深地塔科1井鉆探深度突破10000米,刷新亞洲最深直井紀錄;
2025年2月20日,深地塔科1井勝利完鉆,中國深度在“死亡之海”創下新紀錄,10910米!
這是對“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信念的堅守——600多個日夜,50多支鉆頭、1130多根首尾相連的鉆桿,連續穿透12套地層。
這是對打破“探勘禁區”的篤定——人類在陸上萬米以下首次發現油氣,獲得我國首份地下萬米的巖芯標本,創下全球陸上鉆井突破萬米“最快”、亞洲陸上取巖芯“最深”等多項工程紀錄……
一路爬坡過坎,一路“跌倒再起”,石油人終在寒風呼嘯、沙塵肆虐中辟出了一條縱貫地上與地下的萬米通道。
入地萬米何其難?
如此之難,非入不可嗎?
向深地進軍是地球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我國未來油氣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我國油氣勘探開發實踐中,埋深超過6000米的地層為深層,埋深超過8000米的地層則為超深層。深層、超深層是我國油氣資源重要接替區,但目前探明率不足十分之一。
一深帶萬難。
“打萬米井,相當于鉆穿珠穆朗瑪峰后,又向地下繼續鉆進2公里多。”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執行董事、黨工委書記王清華如此比喻。
“難”在作業環境——
深地塔科1井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常年干旱少雨、風沙彌漫,夏季最高氣溫達50多攝氏度,冬季最低氣溫接近零下30攝氏度。地表環境惡劣,作業環境艱苦,人的精神和體能面臨極大考驗。
“難”在井下工況——
在數億年地殼運動下,塔里木盆地的地質構造極為復雜,“像一只盤子被摔碎之后又被踢了一腳”。井下工況苛刻,對工藝技術提出了極大挑戰。全井要鉆遇12套不同巖性、不同壓力系統的巖層,地質構造復雜多變,深部地層可鉆性極差、井壁失穩嚴重,加之井下最高溫度220攝氏度、最高壓力145兆帕,常規鉆井工具、材料、元器件難以適應如此苛刻的工況環境,極易造成工具損壞或材料失效,極易發生井眼垮塌、卡鉆、惡性井漏等井下事故。
“難”在裝備工具——
井筒自上而下首尾連接1130多根鉆桿,自重超過350噸,最細的鉆桿僅有拳頭粗細,鉆桿在10千米以深的井筒內部如同面條般柔軟,鉆桿斷裂風險高、鉆頭沖擊損傷嚴重。作業過程中,下套管時最大噸位達665噸,常規鉆機的提升能力已無法滿足鉆探要求。
“最大的挑戰在于突破未知。”深地塔科1井井長王春生介紹,“9000米后沒有任何技術參數指標可借鑒,每向下1米,都像是在‘無人區’里鑿出一條路來。”
“深地塔科1井的鉆探,從地表到萬米,用時279天;從萬米到最后的910米,卻耗時300多天。”王清華記憶猶新。
鉆達萬米靠什么?
這么難,這口井如何打得成、打得好?
不怕遇難,而要“破難”!
手握“金剛鉆”,才能攬“瓷器活”。中國石油聯合地質、物探、鉆完井等多專業、多學科專家人才,組建萬米深井攻關團隊,依靠“中國力量”,在“死亡之海”打出了“中國深度”。
“用‘探月’標準精準探索每一寸地下空間,像對待身體一樣系統審視每一個作業環節。”中國石油副總工程師楊立強形象描述。
——自主研制技術利器,鉆達萬米有了“好牙口”。
超高溫超高壓測井儀器,是洞察萬米深地的“火眼金睛”。萬米深層地質構造復雜、資料獲取難度大,精準預測地質“靶點”,精準刻畫鉆過的地層,確保“遇到就不錯過”。
全球陸上首臺“12000米自動化鉆機”,是萬米深鉆的“動力引擎”。高82米,提升能力達900噸,相當于同時吊起150頭成年大象。
超硬復合片及高端鉆頭,是破碎深地極硬巖石的“鐵齒銅牙”,全力保障鉆井提速。
超高溫水基鉆井液,是萬米深井鉆進的“循環血液”,滿足應對復雜工況的需求……
——自主研制高強度取芯成套工具,在地下萬米“虎口拔牙”。
巖芯,作為地下巖石的剖面截取物,是人類了解地球深部情況的唯一實物資料。萬米以深巖芯記錄了地球深部5億年來的地質體系,是研究地球演化的直接證據。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總地質師江同文介紹,針對相關地層強度高、易破碎等難題,項目團隊首創耐240攝氏度高溫的高強度取巖芯工具、高效破巖取巖芯鉆頭,成功收獲12.64米巖芯。其珍貴程度堪比“月壤”。
不斷向“超深”鉆進緣何?
鉆穿萬米,洞察萬米,取芯萬米,“這是深地勘探三部曲”,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如此評價。
從“深”到“超深”,如此難,為何還要想法設法干?
——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增添新的“增長極”。
數據顯示,世界新增油氣儲量的60%來自深部地層,我國深層、超深層油氣資源達671億噸油當量,占全國油氣資源總量的34%。深地塔科1井是我國最大超深油氣生產基地。截至目前,我國在塔里木盆地打成超過8000米深井超300口,占全國的80%以上。
“向深地進軍更是我國未來油氣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石油股份公司副總裁何江川介紹,中國石油在新疆和四川等地區的6000米至9000米深度已發現了1個10億噸級大油田和3個萬億立方米級大氣區。
“中國石油國內探區8000米以深領域剩余資源174億噸油當量,在塔里木盆地庫車山前、準噶爾盆地南緣、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等地區已實現重大勘探突破。”何江川透露。
——為探索萬米深部地層奧秘提供“新通道”。
高倍顯微鏡下,在鉆進過程中獲得的巖石樣本被打磨成0.03毫米的巖石薄片。9000米,橙色的細-粉晶白云巖;10001米,煙墨色的粉晶云巖;10906米,墨綠色的泥巖;10910米,褐紅色的硅質泥巖……共同“訴說”著5億年前的地球故事。
王清華介紹,中國石油科研人員根據萬米深地取回的巖芯、巖屑等樣品和數據,繪制出亞洲第一份萬米地質剖面圖,為深地科學探索和油氣勘探提供一手資料,將有力支撐地球深部結構與物質組成、地球演化、氣候變遷等基礎科學問題研究。
——為探索萬米深層油氣地質特征打開“新窗口”。
“這是我國首次獲取到萬米以深地質資料,同時驗證了塔里木盆地在萬米深層仍有油氣資源潛力,為我國在全球深地油氣勘探領域贏得了更多話語權和主動權,意義重大。”中國科學院院士郝芳說。
談及中國石油在深地領域下一步的部署安排,何江川表示,雖然已經在10910米完鉆,但是下一步還要按照油氣勘探開發的基本程序進行試油、壓裂改造,力爭獲取工業油氣流。
“我們已經在中西部幾個大盆地初步鎖定了幾個方向,正在加快準備,待時機成熟后,會擇機向社會公開。”何江川信心滿滿。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