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5-02-28 11:20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周倜然
在“十四五”規劃收官與“十五五”謀劃的交匯點上,能源科技創新成為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的關鍵命題。
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如何以科技創新重塑能源版圖,如何以新質生產力引領全球能源轉型浪潮,必將成為代表委員共商國是的重要議題。
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去年全國兩會,被視為撬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支點的新質生產力,無疑成為熱度最高的關鍵詞之一。
“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明確了方法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并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和路徑作出了具體部署。
瞄準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關鍵領域和重大需求。當前,新質生產力作為新時代能源領域的核心驅動力,正引領著一場深刻變革。
傳統能源的“壓艙石”作用在創新中夯實。油氣領域突破深地勘探技術,我國首口超萬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日前在地下10910米勝利完鉆,這是我國繼“深空”“深海”之后,在“深地”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煤礦10米超大采高綜采技術裝備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實現了當前特厚煤層開采一次割煤高度極限突破,為煤炭10米超大采高工作面安全、高效、綠色、智能開采提供了范本。
新能源從“替補能源”轉向“主體能源”。2024年,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達14.5億千瓦,首次超過煤電裝機規模。光伏企業持續發力技術創新,N型TOPCon、異質結電池等新一代電池技術實現規模化量產,轉換效率不斷提升。全球首臺1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順利并網,2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下線,海上風電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累計并網容量達到4127萬千瓦,我國成為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強化科研成果轉化運用。我國能源領域不斷創新突破,著力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基礎研究是能源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近年來,我國在可控核聚變、高效光伏材料、新型儲能等前沿領域持續突破:合肥“人造太陽”實現千秒級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為核聚變商業化奠定基礎;鈣鈦礦電池實驗室轉化效率突破33%,光伏技術迭代加速。
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我國憑借能源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正逐步從追隨者轉變為引領者,新能源產品和技術標準“走出去”逐年增加,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著“中國方案”。
“2024年,圍繞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能源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司長劉德順說。
新質生產力催生新產業孕育新未來
2025年伊始,全國31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陸續發布。各地紛紛聚焦能源新質生產力,對新型儲能、氫能、虛擬電廠等新興產業做出前瞻性布局,展現出各地在推動能源轉型、培育新動能方面的堅定決心和積極行動。
——新型儲能成為各地布局的重點。廣東省提出,要加快推進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儲能企業,建設儲能產業創新中心和產業園區。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打造完整的儲能產業鏈。江蘇省強調,要加強儲能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支持企業開展儲能電池、儲能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攻關,推動儲能產業規模化發展。內蒙古提出,要鞏固好新能源產業領先地位,加快發展新型儲能,加大綠電替代,加快推進綠電變綠氫、綠氨、綠醇,堅持風光氫儲全鏈條發展,做好新能源運維服務。
——氫能也受到了各地的高度重視。北京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培育氫能產業生態;加大對加氫站建設的支持力度,完善加氫網絡布局。山東省提出,要打造氫能產業高地,加快推進氫能制儲加用全鏈條發展。甘肅致力于推進綠電制氫產業化發展,建設風光一體化產業基地。寧夏、青海、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也紛紛出臺具體措施,加速氫能項目落地實施。
——虛擬電廠在各地報告中頻頻出現。上海市提出,要積極探索虛擬電廠建設,推動分布式能源資源的聚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將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智能控制技術,整合分布式電源、儲能、可控負荷等資源,實現對能源的統一調度和管理,提高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和可靠性。浙江省強調,加快虛擬電廠試點示范,培育虛擬電廠運營主體,推動能源市場創新。
能源新質生產力正以顛覆性技術重構能源圖景,催生智能電網、氫能生態、零碳算力等新業態。未來產業如深海可燃冰開發、太空太陽能基站、核聚變能源網絡,將實現生產要素的量子級躍遷,產業邊界正在被重塑和拓展。
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能源法,設立“能源科技創新”專章,明確新能源開發利用重點支持方向及與數字技術融合的發展模式。金融工具創新頻出,REITs試點擴展至新能源、儲能等領域。低空經濟開辟“立體能源網絡”新維度,人工智能與能源的深度融合催生革命性變革。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明建議:“在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方面,要鼓勵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也包括政府通過遴選的方式對一些涉及‘卡脖子’關鍵領域的創業轉化提供專項支持,打通科技創新產業鏈的‘最后一公里’。”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能源科技創新既是應對變局的“破題之鑰”,也是開啟新局的“制勝之要”。2025年全國兩會,必將為能源新質生產力擘畫更清晰的藍圖,讓新質生產力如春潮涌動,為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注入磅礴動能。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