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3-12 16:22
林永秋
晨曦初露,炊煙裊裊,陽光為依嘎村的藏家小樓鍍上金邊,炊煙更為整個村莊增添了一層朦朧的美感。村中錯落有致的樓房間,點綴著國家能源集團金紅色的LOGO,如躍動的火種,為雪域高原送來春天的溫暖。
3月7日,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12歲的拉姆揉著惺忪睡眼走向餐桌,母親遞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酥油茶。“有電真方便,阿媽也能多睡會覺了!”拉姆喝著酥油茶開心地說道。在她的記憶中,若想品得如此一杯暖意十足的酥油茶,阿媽需經歷兩個多小時的繁瑣工序才能完成。而在國家能源集團捐贈戶用式光伏后,家家戶戶用上了電,酥油茶機旋轉起來,阿媽再也不用為煮茶而早起,十五分鐘便能輕松喝上香濃的酥油茶。
依嘎村位于西藏那曲市嘉黎縣尼屋鄉,在位置十分偏僻的高山峽谷中,牧民戶數較少且分散,曾經也實現了短暫的通電。但是2020年6月,尼屋鄉冰湖決堤突發洪災,輸電線路被損毀一直未恢復,依嘎村又變回了無電地區。國家能源集團西藏公司從2019年開始駐村幫扶尼屋鄉依嘎村和白雄村。洪災發生后,駐村隊員立即組建救援隊,翻山越嶺好幾天,徒步50多公里解救被困群眾,為受災群眾送去物資及藥品,幫助群眾搭建帳篷、恢復農田、新建房屋,迅速恢復了生產生活秩序。2021年到2022年,依托國家能源集團基金會資金支持,駐村工作隊為依嘎村、白雄村、薩旺村、孜布村共計140余戶村民捐贈了戶用式光伏,每家每戶每天可發電10千瓦時,讓老百姓的生活“充足了電”。
吃完早餐,拉姆坐上爸爸的摩托車前往尼屋鄉中心小學。她攥緊阿爸的藏袍,山風掠過耳畔,揚起她辮梢的彩色絲帶。
到達學校后,她迫不及待地走進教室,開始了新的學期。課間休息時,拉姆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學校的圖書室。這個小小的空間,是她知識的寶庫,也是她夢想的起點。書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書籍,既有藏語的經典著作,也有漢語的科普讀物,還擺放著50多臺平板電腦,輕觸屏幕,整個世界就在她眼前展現出來。她常常坐在角落里沉浸學習,夢想著自己將來走出大山,去拉薩、去北京,實現自己的夢想,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曾經的尼屋鄉中心小學,教育資源緊缺,硬件設施落后,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不斷推進,學校也迅速更新升級、煥然一新。2023年,國家能源集團西藏公司在了解學校的情況后,捐贈實施了尼屋鄉中心小學電子圖書室項目,配備了電子閱覽設備51臺、電子圖書6萬余冊,為小“拉姆”們架起了通往知識海洋的橋梁,插上了追求夢想的翅膀。
學校的一天過得很快,拉姆總感覺太陽才升起不久就要日落了。放學后,拉姆一回到家中,立馬擰開院子里的水龍頭喝上一大口水,清涼甘甜的泉水沁人心脾。以前,村里的飲水設施因為年久失修、管網老化,特別是在冬季還會凍裂,早已“罷工”多年,大家平常都是背著水桶去百米外的山澗取水。2024年,國家能源集團西藏公司將依嘎村安全飲水改造工程列為年度鄉村振興重點項目,緊盯工程進度、狠抓工程質量,建成煥然一新的蓄水池、現代化的飲水過濾設施、保溫又能加熱的管道設備、干凈衛生的備水臺,讓汩汩“甘露”流進了每家每戶。
夕陽西下,金色的余暉從雪山之巔灑進拉姆家的院子里,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嬉嬉鬧鬧地講述各自一天的事情,共度美好的晚餐時光。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美食,而拉姆最喜歡的就是捏糌粑,又好吃又好玩。糌粑就是炒熟的青稞面粉,裹上一點酥油茶、奶渣和糖,拉姆要在手里捏上半天,捏出自己想要的形狀才舍得吃下去。
今年的青稞收成好,成片的青稞地像金色的地毯鋪滿山谷,那美好的畫面深深印入拉姆的腦海,而讓她記憶更深的是村里的新收割機。以前靠人力收割的時候,全家人要面朝黃土背朝天勞作很久。2024年,國家能源集團向白雄村和依嘎村各捐贈了一臺收割機,僅用7天就完成了全村的青稞收割工作,全村人在青稞地旁看著這臺“超級收割機”,臉上樂開了花。拉姆的父親興奮地說,“以前手工收割累死累活,現在有了這臺機器,簡直是又快又好,我的老腰也不用再彎下去了!”
青稞倉滿了,駐村隊員們還帶領村民探索致富新路,依托依嘎村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打造尼屋特色民宿,游客紛至沓來,賞桃花秘境、看雪山冰川,鄉親們的收入也不斷增加,一年更比一年富足。
自2011年以來,國家能源集團西藏公司累計選派13批26個駐村工作隊,共100余人次到那曲市聶榮縣1個社區和嘉黎縣2個村,開展強基惠民駐村工作。他們舍小家、顧大家,扎根基層,聚焦民生,實施一系列幫扶項目,真正解決了百姓的急難愁盼問題,用真心換“振興”,與當地群眾一起繪就了民生幸福新畫卷。
暮色四合,雪山的輪廓在天際暈染成黛青色。依嘎村家家戶戶的燈光次第亮起,而拉姆已經和家里人圍坐在電視旁,開心地看著動畫片,屋里的笑聲不斷,從窗口飄出來,不斷傳向遠方,打破了山谷的寂靜。
此時,一陣春風悄悄吹起,帶來春天的氣息,告訴高原深處勤勞的人們桃花即將綻放。這是從遠方翻越唐古拉山吹來的春風,帶來了更加幸福的暖意,迎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