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5-26 15:06
中國能源新聞網訊(趙梅芳 周敏)5月22日,國網青海海東供電公司經研所高壓業擴評審專責張棟生僅用1分鐘就完成了一份10千伏配電網項目評審報告,這標志著青海電力行業首個貫通“數據—規則—場景”的智能評審系統正式投入應用。該系統基于國家電網千億級“光明電力大模型”構建,實現了農配網項目評審從人工審核向智能審查的跨越式升級。
5月22日,國網海東供電公司科技互聯網辦公室專責周敏正在查看智能收資解析場景自動提取項目資料關鍵數據。趙梅芳 攝
傳統配電網項目評審長期面臨“三重困境”,技術規范千余項、圖紙文檔超百頁、跨專業協同效率低下。海東供電公司聯合高校研究團隊,通過對117個歷史案例的深度解析,構建起包含153項技術指標和82項核心規則的智能評審體系。系統經2000組問答訓練和1560份規范學習,形成覆蓋技術、經濟雙維度的專業經驗庫。
“系統上線后,5分鐘就能完成過去需要數小時的工程核算。”海東供電公司經研所專家葸全德在現場演示時介紹。該系統通過智能解析設計圖紙中的電源點位、導線參數等關鍵信息,可自動完成7項核心指標審查,將費用核算誤差率從5%壓縮至0.3%,審查準確率達98%。
電力智能評審系統打造了四大核心應用場景:智能收資解析場景自動提取項目資料關鍵數據;技術規范審查實時比對千余項行業標準;圖紙合規校驗精準識別設計缺陷與經濟性評估;動態核算工程造價精準把控成本。該系統特別增設“四性審查”智能體,通過完整性、一致性、規范性和合規性多維度把關,有效預防設計疏漏導致的工程返工。
經實測驗證,該系統材料清單遺漏問題發生率歸零,費用核算誤差率較傳統模式下降94%。
據葸全德介紹,該系統已實現評審流程90%的自動化率,單項目評審周期由傳統模式的3天壓縮至4小時,借助智能預審機制,材料清單遺漏問題實現100%前置攔截,跨專業協同響應速度提升70%。
責任編輯: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