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1-14 09:45
杜磊
“一排排機柜整齊排列,一列列黑色的卡件閃爍著綠色的燈光,整理有序的電纜在這里匯集,又從這里發散開去,構成‘智慧’神經網絡,控制機組每臺設備……”近日,走進安徽省主力發電企業——國家能源集團蚌埠電廠(以下簡稱“國能蚌埠電廠”),該廠4臺發電機組高負荷運行頂峰發電,為迎峰度冬帶來充沛電力。但這里見不到上千人揮汗勞作的宏大場景,反而是一批創新技術、智能設備自動化機械成為工廠的主角,一系列創新技術的加持讓這里成為智能工廠,其中包括剛剛獲得電力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二次再熱機組智能發電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這就是應用了二次再熱機組智能發電關鍵技術的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這項技術能把煤炭各種成分實時化驗出來,同時用這些數據智能調整各設備出力,起到節能降耗的效果,這項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電廠科技創新負責人馬立增告訴記者,傳統的火力發電機組已經邁入二次再熱時代,要想大幅降低煤耗越來越難,而以該廠“二次再熱機組智能發電關鍵技術”為代表的智能化技術正推動火電行業跨越進智能發電領域,依靠大數據和全自動化設備,不僅能減少煤炭消耗,而且還減少了污染物排放。過去,由于無法對煤質做到實時檢測,國內眾多火電機組由于煤質多變無法適應而“消化不良”,故障率較高,該技術的出現,為這些問題提供了答案。該廠自主研發的“二次再熱機組智能發電關鍵技術”采用全國產化設備,采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遠程控制和智能裝備的自主決策、自主作業,實現煤質實時測量與機組設備調整,為二次再熱機組智能發電建設提供了更為科學、有效的參考范例。
該技術的應用,僅僅是該廠在智慧化轉型建設中的一個縮影。在電廠集控室,監控大屏實時顯示機組各項狀態參數,圖形數據顯示機組運行狀態,各個設備運行實時監控畫面交替顯示。在該廠輸煤各條皮帶上方,一個個軌道機器人正細致地巡檢設備運行狀況,并將生產運行數據實時傳送至集控室一體化監控平臺……數字化、智慧化電廠初見雛形。“如果人工巡檢的話,這20多條輸煤皮帶巡完得花費一上午。”馬立增說,現在他在控制大屏上就能清楚看到條皮帶的情況,實時監測輸煤廊道積煤積粉、粉塵濃度、設備溫度等參數,實現設備智能巡檢、缺陷智能告警、環境有害氣體檢測等功能,有效預防皮帶跑偏、漏煤、煤粉自燃、廊道火災等事故發生。馬立增介紹,智慧電廠的優勢不僅在于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人力成本,更在于其能夠通過精準的煤質數據分析和預測,使設備運行管理更加安全高效,實現發電全過程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迭代升級,保障機組在“無人干預,少人值守”情況下,安全、經濟、環保、高效運營。一系列創新技術的應用下,該廠2臺二次再熱機組發出每度電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30克標煤,以全年發電80億度電來說,一年將節約標準煤24萬多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2.4萬噸。
“我們在高效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的基礎上進行了智慧化改造,還牽頭起草了相關標準。”該廠相關負責人說。在該廠首發的“二次再熱機組智能發電關鍵技術”技術,目前已經在國能常州、大連莊河、中煤宣城等電廠應用開花結果,同樣取得了顯著的節能降耗成績。目前,全國火電裝機14.3億千瓦,如果都應用上這項技術,將為節能降耗工作做出巨大貢獻,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安徽力量。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