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3-10-19 17:14
中國能源新聞網訊(林立)10月8日,杭州第19屆亞運會圓滿落下帷幕。杭州亞運會上,數字科技與體育賽事的完美融合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從踐行“雙碳”目標、“兩山理論”,到舉辦本屆“碳中和”亞運會,杭州讓世界看到了數字之城特有的實力與魅力。
作為創辦于杭州本土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浙江浩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具有天然的數字化基因。近年來,浙江浩普基于“雙碳”目標下電力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需求,積極推動能源行業“數實融合”,以傳統環保機理為基礎,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了智慧環保島系統等系列智能產品,推動了數字技術在電力行業綠色低碳轉型中的積極應用。目前,該系列產品已在新嘉愛斯熱電、臨江熱電、浙江鎮海發電廠、衢州東港熱電等多家電廠超50臺套熱電機組成功運行,助力電力企業生產運行更環保、更高效、更安全,推動企業實現了智能化升級與發展。
聚焦能源電力 直擊行業痛點
今年6月,《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發布,明確提出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具備安全高效、清潔低碳、柔性靈活、智慧融合四大基本特征,其中安全高效是基本前提。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稟賦決定了較長時間內煤電仍將是電力系統中的基礎保障型電源,短期內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仍難以改變。
目前煤電行業已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但在電廠的實際生產中,在脫硝方面還普遍存在系統時滯、排口NOx濃度波動大、氨逃逸高等問題;脫硫方面由于控制方式單一,易導致排口二氧化硫濃度波動大與脫硫能耗物耗高;除塵設備方面主要采用傳統控制方式,無法實現多電場分區協同自動調節,導致系統能耗高。在“雙碳”目標下,隨著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接入及爐內零碳、低碳燃料的摻燒,導致機組負荷波動加劇及工況復雜多變,超低排放系統人工實時調節難度加大,對實現電廠環保安全、高效清潔生產產生影響。
在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的影響下,浙江浩普以創新為刃,持續強化研發團隊建設,激活企業自身研發創新能力。在2015年浙江浩普組建智慧環保島專項研發小組,成立省級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目前已薈聚大批行業內專家級人才與AI、大數據等數字技術領先人才;同時通過加碼研發投入,完善研發體系,在能源數字化領域沉淀創新能力,夯實研發根基,推動產品升級。
基于領先的研發實力與多年行業經驗,結合電廠數字化發展中的痛點與需求,浙江浩普積極開展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發與實踐。2018年,首套智慧環保島系統在電廠成功運行,實現了對電廠脫硝、脫硫、除塵的協同優化控制,保障設備了在負荷和污染物濃度波動變化的情況下實現安全平穩生產。應用結果顯示,智慧環保島系統投運后,實現了對環保島系統的智能化控制,可有效降低氨水耗量10%至25%,循環泵能耗20%至30%,除塵系統能耗10%至40%,確保煙氣污染物排放100%達標。
去年,浙江浩普“智能化煙氣污染物脫除協同降碳的關鍵技術”通過浙江省能源業聯合會科技成果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融合數字技術 助力減污降碳
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轉型列車正在能源電力行業加速行駛。今年2月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要求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應用;3月,《關于加快推進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推動以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與能源產業的深度融合,釋放數據能源數據要素價值潛力,以能源流與信息流高度融合的智能調控、云邊協同的能源系統的智能輔助決策技術,有效提升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水平。
浙江浩普專注為能源行業提供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和綠色發展解決方案,積極探索數字技術在能源電力行業的應用。開發的智慧環保島控制系統結合了傳統環保機理,通過機器學習挖掘運行的隱含規律,用邊緣計算實現參數優化,并建立預測模型,為生產提供分析工具,達到對脫硝、脫硫、除塵的最優控制,確保生產在穩定安全運行、達標排放的同時實現精準控制、節能降耗、推進工業企業生產智能化和綠色升級。
目前,該產品已在杭州、嘉興、寧波、紹興等多地熱電企業實現規模化應用。今年8月,浙能鎮海發電智慧脫硫項目成功投入運行,這是智慧環保島控制系統脫硫模塊首次在660兆瓦超超臨界燃煤機組上實現投運,實現了出口二氧化硫濃度排放穩定且100%達標,與DCS控制相比,智慧控制下氧化風機能耗降低了21.4%,脫除單位二氧化硫的石灰石耗量降低了8.4%,有效降低了脫硫系統能耗物耗。
與此同時,聚焦“雙碳”目標下行業減污降碳趨勢,浙江浩普從源頭治理出發,陸續推出了智慧熱電管控平臺、碳排放智慧管控平臺等覆蓋電廠全生產過程的“減污降碳”產品,實現了電廠鍋爐穩定運行與碳排放全流程管理,有力地推動了數字技術在熱電、火電行業的應用,助力電廠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及綠色低碳發展。
數字技術與能源技術深度交叉融合,正在孕育能源行業的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浙江浩普也在不斷強化技術研發實力,持續探索電力行業轉型需求,重點在智慧電廠、智慧能源等領域加強科研攻關和探索實踐,深化數字技術賦能,推動電力行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責任編輯:江蓬新
校對: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