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能源觀察 時間:2025-01-13 17:30
吳鴻亮 南方電網戰略級高級技術專家、南網能源院投資與財務研究所所長
馮芷琪 南網能源院投資與財務研究所研究員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我國2023年GDP增速為5.2%,1月18日國家能源局公布2023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增長6.7%。用電數據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指標。本文從長時間尺度出發,聚焦2020年以來兩者出現的新變化,分析電力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新特點。
電力消費與經濟增長歷史走勢分析
回顧歷史,電力消費與經濟增長走勢在較長時間內總體保持一致,但二者的關系受經濟周期、產業結構和電力供給能力等多種因素影響,在不同時間段內呈現出不同特點。2020年之前,用電量與經濟增長總體呈現如下規律:經濟騰飛期,用電增速高于經濟增速;經濟轉型期,用電增速低于經濟增速。1981-2023年用電量增速與GDP增速情況如圖1所示。
?。ㄒ唬?978—1999年,除個別年份外,用電量增速基本低于經濟增速。這一時期我國產業結構從農產品及其加工制造業為主轉向以輕工業為主,耗電量相對較低,經濟總體呈現供給不足的特點,同時“缺電”問題突出,也是制約電量增速的一個重要因素。1988年我國“價格闖關”失利、通脹嚴重,導致隨后兩年經濟增速下降至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點。但由于電力已短缺,所以電量增速并沒有隨之大比例下降。三年經濟調整后,中央采取措施加大農業和基礎產業投資,1990年全國能源投資同比增速達31%,1997年電力供需基本達到平衡。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蔓延,出口下降、制造業開工率低,用電量增速低于經濟增速;同年10月,國務院廢除了所有計劃用電、節約用電的文件,經濟復蘇后用電量增速迅速抬升。
?。ǘ?000—2007年,用電量增速高于經濟增速。這一時期,加工貿易、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等快速發展,帶動相關行業用電量持續上升。我國產業結構也從輕工業主導轉向重工業引領,單位產值耗電量較高。而由于2000年開始出現電力過剩,原國家計劃委員會階段性停批新建電廠,2003年出現了“電荒”。為抑制高耗能產業盲目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0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對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燒堿、水泥、鋼鐵等6個高耗能行業試行了差別電價政策,此后逐步擴大范圍。這使得電量增速保持在高位,但沒有再持續提升。與此同時,我國電力供給基礎亦不斷完善,發電裝機規模從2000年的3億千瓦發展到2007年的7億千瓦,支撐了這一時期經濟的蓬勃發展。
?。ㄈ?008—2019年,經濟增速基本高于用電量增速,個別年份波動較大。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衰退,我國隨后推出了“四萬億計劃”提振內需,用電量增速在短期內飆升隨后逐步回歸。經濟發展與用電結構出現新特點,一方面,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第三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另一方面,隨著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演變,用電結構出現顯著變化,第三產業和居民用電占比提升。2015年用電量增速出現異常降低,主要是由于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單位產值耗電量水平下降。
(四)2020年以來,用電量增速持續高于經濟增速,與之前的規律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2020年以來電力消費增速高于
經濟增速原因分析
?。ㄒ唬┊a業結構變遷導致用電結構發生顯著變化
2023年GDP為1260582億元,比上年增長5.2%。第一產業增加值89755億元,比上年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482589億元,增長4.7%;第三產業增加值688238億元,增長5.8%。
2023年全社會用電量9224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7%。第一產業用電量127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5%;第二產業用電量6074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5%;第三產業用電量1669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2.2%。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352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9%。
我國三大產業結構不斷演進,歷史上二產長期穩居第一,2012年三產占比首次超過二產,此后二者差距持續擴大(2021、2022年因疫情原因略有縮?。?,2023年達到歷史新高(二產38.3%、三產54.6%)。圖2、圖3分別展示了2004年以來各產業對GDP和用電量累計增速的貢獻率。
數據顯示,當前經濟增長主要由第三產業拉動,電量增長仍然主要由第二產業拉動,但三產貢獻的份額越來越大,如2023年三產GDP增長5.8%,對GDP累計增速貢獻率達60.2%,而相應電量大幅增長了12.2%,用電量累計增速貢獻率為31.3%。這意味著三產用電特性發生了明顯變化,未來三產在用電增長中的貢獻將進一步穩固。
(二)高技術、裝備制造業以及鋼鐵等產能利用率提升,穩定電力消費基本盤
由于第二產業用電量在全社會用電量中占比最大(2023年占比為65.9%),其波動也更易導致全社會用電量波動。2023年,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11.3%,增速領先于制造業整體水平3.9個百分點。2020年以來,為保就業,促進產業鏈發展,制造業、基建等部門投資大幅增長,對鋼鐵、有色等高耗能產品需求提升。2023年,在大部分制造業產能利用率下降的背景下,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冶煉行業的產能利用率較上年提升1.9和0.2個百分點,較整體工業高3.1和4.4個百分點。疫情期間,海外供應鏈遭受沖擊,我國出口經歷了2021、2022年兩年的快速增長后,2023年仍基本保持了總量的穩定,同比增速為0.6%,而重點出口產品如汽車、家電和通用機械設備等逆勢提升,出口額同比上漲76.8%、9.9%和7.4%,進一步穩定了工業用電基本盤。2023年1—11月,有色金屬冶煉、黑色金屬冶煉和電氣機械制造等相關行業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拉動貢獻率均在4%以上。
?。ㄈ┬屡d業態大量涌現,拉動第三產業用電增速
2020年以來,第三產業單位增加值用電量呈上升趨勢。第三產業的復蘇是用電量增速高于經濟增速的原因之一,以充換電服務和互聯網數據服務為代表的新業態成為電耗的新增長點。
充換電服務業發展較快,2023年二、三季度用電量增速分別達到83.0%和68.0%,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貢獻率在3%以上。為適應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充電服務業發展較快,中國充電聯盟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聯盟內成員單位總計上報公共充電樁272.6萬臺,2023年公共充電樁增量為92.9萬臺,同比上升42.7%,未來充換電領域有望貢獻更大用電增量。
數據中心的快速發展也支撐了第三產業的用電量增長。數據中心一般保持24小時運行,其電力成本占運營總成本超60%,但其產值增速要低于用電量增速。2023年二、三季度互聯網數據服務行業用電量同比增速分別為23.3%和30.3%,而云計算、大數據服務共實現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6.4%和14.6%。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數據資源存儲、計算和應用需求將持續增長,據相關預測,到2025年全國數據中心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將提升至5%,相關行業對用電特性的影響將不斷增大。
?。ㄋ模O端天氣頻發推高電力需求
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多發、并發,推高用電需求。一是高溫干旱,2023年,全國平均氣溫10.7℃,較常年(9.9℃)偏高0.8℃,為1961年以來最高,打破2021年10.5℃記錄。有研究表明,在全球地表溫度升高1℃的前提下,中國居民人均電力消費將增長9.2%,用電最高負荷將增加36.1%。以廣東為例,最高氣溫在23℃—30℃區間時,氣溫每升高1℃,系統負荷增加100萬—300萬千瓦;最高氣溫在30℃及以上時,氣溫每升高1℃,系統負荷增加300萬—450萬千瓦。與此同時,高溫干旱條件下,水電少發、火電多發,也會導致發電廠用電有所提升。2023年,全國平均降水量615.0毫米,較常年偏少3.9%。2023年1—11月,電廠生產全部耗用電量累計增長對全社會用電量累計增長的貢獻率約為2%。二是寒潮低溫,如2021年初受寒潮天氣影響,北京、天津等11個省級電網負荷均創歷史新高。
?。ㄎ澹┏青l居民生活用電量持續增長
城鄉居民用電量近年來持續增長,在全社會用電量中的占比較為穩定,成為電量增長的重要拉動之一。2020—2022年,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總量持續增長,而生產、消費活動相較以往受限較多,是導致電力消費增速高于經濟增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2022年,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增長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高達50%。2023年,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雖然有上年的超高基數,仍然增長了0.9%,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為2.69%。
?。╇娔芴娲仁闺娏οM占比結構性提高
從能源消費結構看,由于電能替代等工作的有效開展,電力消費在總用能需求中的占比提高是用電保持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從全國終端能源消費比重看,電力占比持續上升,從2012年的19.4%增長至2022年的27.5%,預計到2025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將超過30%。
“十三五”我國電能替代超過8000億千瓦時,2021年完成替代電量1891億千瓦時,占用電增量比重23.3%,2022年完成替代電量684億千瓦時,占用電增量比重22.7%。需要指出的是電能替代相對容易實施的項目已基本完成,后續增長會進入平緩期,預計“十四五”電能替代規模5000億千瓦時,占用電增量比重約20%。
結論與展望
電力數據和經濟數據是一組非常重要的可相互印證的數據,科學認識電力數據與經濟數據之間的關系對電力系統建設和宏觀經濟調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20年以來,我國用電總量、用電結構和用電特性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是產業結構和產業特性發生了變化。
展望未來,我國正處在經濟回穩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期,隨著科技水平提高和新業態不斷發展,電力消費和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將持續演變。我們需要開展更高水平的“電力看經濟”和“經濟看電力”研究分析工作,持續關注宏觀經濟形勢、產業結構、產業特性和用電結構、用電特性變化,從更多維度、更細分的產業去深入剖析各類用電數據的變化,科學理解電力數據背后的經濟意義、有效挖掘電力數據背后的決策參考價值,推動電力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