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5-03-06 18:05
加大對含氟溫室氣體HFC-23可持續減排力度
——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中化昊華化工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副總經理李慧
記者 李東海
“應對氣候變化是一場全球性的挑戰,而HFC-23的可持續減排是我國在應對這場挑戰中邁出的重要一步。通過加強技術研發和政策支持,我國有望在HFC-23減排方面率先取得顯著成效,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積極貢獻,同時也為氟化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開辟新賽道。”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中化昊華化工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副總經理、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科技管理部主任李慧接受中能傳媒記者專訪時表示。
今年全國兩會,李慧提交了一份關于加大強溫室效應氣體三氟甲烷(HFC-23)可持續減排支持的建議。
李慧指出,HFC-23主要來源于二氟一氯甲烷(HCFC-22)生產過程中的副產物。我國作為HFC-23的主要產生國,副產量約2萬噸/年,折合近3億噸CO?當量。近年來,盡管HCFC-22生產工藝在不斷優化,HFC-23的副產率逐步下降,但由于國內HCFC-22原料用途產量持續增長,副產HFC-23產生量也隨之上升。
“中國政府一貫高度重視國際環境公約履約工作”,李慧提出,2021年9月《基加利修正案》對我國正式生效實施,生態環境部同步發布《關于控制副產三氟甲烷排放的通知》,要求副產HFC-23不得直接排放。
2024年1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國務院關于修改〈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的決定》,將HFC-23等HFCs納入管控物質范圍。“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在協同保護臭氧層與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堅定決心和積極行動。”李慧說。
在談到如何繼續加大力度推動我國對HFC-23的管控減排時,李慧提出了以下三點具體建議:
一是鼓勵技術開發及推廣應用。目前我國已在HFC-23資源化轉化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成了全球首套HFC-23轉化HCFC-22工程化裝置,每年直接減排740萬噸當量的CO?。該技術于2024年8月入選“2023年度中國碳達峰碳中和十大科技創新”成果,為我國HFC-23的可持續減排提供了技術解決方案。
“建議鼓勵和推動降低HFC-23副產率,加快HFC-23轉化技術在國內氟化工行業的推廣應用,整體推動氟化工行業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促進行業在實現履約目標前提下的高質量發展。”
二是建議國家出臺資金補貼或碳補貼有關支持政策,逐步引導企業從焚燒等銷毀方式向資源化利用方式轉變。
“按照《關于印發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的通知》,對資源綜合利用的企業可享受30%~100%不等的增值稅退稅,但該目錄只包括高純度二氧化碳、工業氫氣、甲烷三種綜合利用產品。建議在上述優惠目錄中增列HFC-23,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氟化工企業進行資源綜合利用,加快HFC-23轉化技術在國內氟化工行業的推廣應用,并積極向國際HCFC-22生產企業拓展,為國際社會提供中國履約方案。”
三是組建含氟溫室氣體減排全國重點實驗室。中國是最大的含氟溫室氣體生產、使用及排放國,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時間緊、任務重。李慧認為,迫切需要在現有HFC-23轉化研究基礎上,擴展到HFCs以及其它含氟溫室氣體綠色替代、捕集、轉化等相關領域研究。
“建議組建含氟溫室氣體綠色替代與排放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加強相關基礎研究,為切實履行國際環境公約義務提供技術支撐。”李慧說。
責任編輯:閆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