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3-14 11:10
劉玉權
一年春作首,萬事干為先。
“我們要聚焦主責主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勇于開展首創性、差異化改革,在戰新產業、未來產業上不斷探索。”2月18日,在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會議上,國家能源集團浙江公司正圍繞改革發展主題進行集中學習,為下一階段工作謀篇布局。
近年來,浙江省戰新產業發展持續領跑全國前列,“創新”“新質生產力”“重大項目”等關鍵詞高頻亮相。浙江公司積極融入省域發展,以創新為驅動,以實干破題,圍繞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在先進儲能、虛擬電廠、碳足跡碳捕集等方向謀劃和實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向“新”圖強,“儲”力前行。
儲能蓄力 釋放澎湃綠能
沿著大平山駕車駛過蜿蜒山路,進入浙江省溫州市區西郊,車窗外的風景在河道、青山和隧道間切換。綠水青山之間,純白色的巨型電池赫然入目,在浙江公司溫州梅嶼儲能電站內,綠色電能正通過筆直的輸電線,輸送至千家萬戶。
這里的前身是溫州市梅嶼發電廠,曾承擔著溫州地區的電力供應,也為城市發展大型工業提供專線供電。2001年,隨著國家實施“上大壓小”政策,曾經的功勛電廠宣告關停,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電廠關停了,接下來的發展之路該往何處走?浙江公司緊密追蹤能源行業的關鍵政策動向,積極探索與未來能源發展趨勢相契合的創新路徑,并迅速將目光聚焦于“新型儲能”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公司的強力推動與不懈努力下,“以集中式儲能電站為主體的高可靠高靈活新型虛擬電廠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項目成功落地,并納入國家能源集團年度十大重點科技項目。
“當時儲能政策尚不明朗,我們唯有科學決策,做好充分準備,耐心等待時機?!睎|嶼電廠安全生產部主任黃遵云感慨,是浙江公司的前瞻性布局和堅持,撥開了前行道路上的重重迷霧。
曾經的關停企業“儲能”再出發,籌備資料、跑辦手續、密切關注政策,項目人員干勁十足,只為在政策東風到來時,讓這座電站迅速拔地而起。2023年11月,浙江省能源局發布新能源配儲通知,標志著省級層面新能源配儲及儲能共享租賃政策正式落地,儲能電站終于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曙光。
得益于前期的充分籌備,儲能電站迅速實現全容量并網投運,成為浙江省“十四五”期間首批成功并網運行的電網側新型儲能示范項目之一。這一切正是源于整個團隊對政策的敏銳預判和對未來的堅定信心。
“儲能電站如同‘充電寶’,正午陽光充足的時候,太陽能發電量激增,‘充電寶’讓多余的電能儲存起來,避免電能浪費。到了晚上用電高峰期,‘充電寶’又指揮儲能設備釋放電力,補充到電網中,保證用電需求。”東嶼電廠黨委書記張國新對儲能電站的調節功能做了形象的比喻。該電站每天可以進行充放電2次,迎峰度夏期間可同時滿足約4萬戶家庭一天的用電需求。
僅轉入正式商業運營半年,儲能電站的發展勢頭強勁。電站全年放電利用小時數達到870小時,日均充放電次數高達1.8次,遠超設計階段預計的年均600小時,同時擁有著極高的經濟性,實現了“當年投產、當年盈利”的佳績。
據悉,梅嶼儲能電站正穩步推進二期工程,2025年底,這里總規模將達到200兆瓦/400兆瓦時。曾經的功勛電廠,在青山綠水間再度閃耀。
多能互補 轉型正當時
新質生產力的崛起,不僅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堅實動能,還為傳統產業提供了轉型升級的新契機。
步入浙江公司寧海電廠,一股清新之風迎面而來,一座潔白的儲能電站悄然坐落在傳統發電機組之間?!皠e看這只是一個小小的電池組件,它對電廠的穩定運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盡管占地面積不大,但巡檢人員對其格外重視。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戰新產業“兩端發力”,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譜系化發展。秉持這一理念,浙江公司聯合電科院共同推進發電化學儲能輔助煤機調頻工程。
傳統發電機組需要頻繁快速調頻,用電量大時發電機組“多出力”,反之便要降負荷“少出力”。為快速響應這種頻率的變化,該項目將32兆瓦/32兆瓦時的儲能電站接入發電機組,當煤電機組需要迅速響應電網的負荷需求時,儲能電站便以小于1.5秒的速度供應而上,機組響應時間由分鐘級縮短為秒級。
“自運營以來,這個項目大大提升了火電機組在調頻市場中的競爭力,效果非常顯著?!闭劦竭\行情況,項目負責人于海東百感交集。寧電人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項目的成功落地不僅為傳統煤電機組注入了新的活力,還為能源系統的靈活調節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典范實踐。
在距離寧海電廠80公里外的北侖電廠內,同樣是耳目一新的畫面。兩臺210米高的“大風車”迎風旋轉,藍天白云下,火電機組、光伏電站、供熱管線交相輝映,共同勾勒出一幅“風光火儲”協同發展的嶄新畫卷。
作為浙江省能源行業首家“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發展試點單位,北侖電廠始終探索傳統火電企業向綠色智慧企業轉型之路,依托新機組建設謀劃“千萬千瓦能源基地+千萬噸級供熱基地”。未來的北侖電廠,海上、陸上風電光伏項目合力加速推進,新能源和火電聯合運營,并具備對外高壓供熱的能力,成為多元聯動的巨型綜合體。
在新型電力系統構建的浪潮中,在邁向集風電、光伏、火電、供熱、儲能于一體的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上,浙江公司推動傳統項目和新項目齊頭并進,多能互補“熱”度不減:與浙江大學聯合研發的國內首套顆粒蓄熱儲能移動供熱裝置投運,余姚電廠成功解鎖“移動供熱車”新方式;“浙江定海環島工業集中供熱”項目入選浙江省“千項萬億”工程,舟山電廠將建設40千米的熱網管道,每年為周邊熱用戶提供179萬噸的熱源,服務地方發展。
賦能加速 布局未來產業
2024年新年伊始,國家能源集團下發《關于加快布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指導意見》,把戰新產業作為國家能源集團科技創新的主導方向。
為搶占發展先機,浙江公司主動拓展合作領域,與浙江大學、電科院、低碳院、新能源院等單位緊密協作,在虛擬電廠、碳足跡管理、CCUS關鍵技術等前沿領域提前布局。
2024年12月30日,浙江公司與新能源院共同開發的虛擬電廠能量管理平臺完成開發布置,具備接入浙江省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的能力,這標志著集團首個省級百兆瓦高置信新型虛擬電廠正式投入試運行。
“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可靠集成與智能控制、商業模式與效益分析、綜合運行評價這四項關鍵技術的研究,我們已經集成了六大功能,實現137.10兆瓦分布式電源和102.80兆瓦儲能及彈性負荷資源接入。”虛擬電廠項目負責人張繼東語氣中飽含自豪。從最初的20兆瓦到如今的200多兆瓦,聚合資源的過程如同一場馬拉松,每一度電都是他們“跑”出來的。
“有些人一聽到‘虛擬電廠’這個新概念,第一反應就是懷疑,甚至覺得我們是騙子。”談起項目初期的種種波折張繼東無奈地笑了笑。為了打破誤解、整合更多資源,虛擬電廠團隊踏遍了浙江省的11個地級市。無論是烈日炎炎的午后,還是燈火通明的夜晚,他們的腳步從未停歇,每到一處都會細致地解釋虛擬電廠的運作原理和未來前景。漸漸地,“虛擬電廠”這個概念像一顆顆種子,在之江大地生根發芽,深入人心。
此外,為進一步提升用戶接納度,項目團隊研究接入技術,開發小巧先進的終端接入設備,可將分布式電源、儲能、充電樁等用戶電負荷數據快速接入虛擬電廠平臺。張繼東表示,今年的目標是新增可控負荷100兆瓦,持續擴大資源規模并探索清晰的運營模式,推動虛擬電廠在浙江全面落地。
虛擬電廠產業加速奔跑,“碳捕集”這一關鍵領域也同步發力?!拔覀兣c低碳院聯合組建CCUS柔性研發中心,開展CCUS全產業鏈關鍵技術研究,爭取推出更多原創技術、首臺套集成應用?!闭憬究萍夹畔⒉恐魅卧2ㄔ谡雇磥懋a業發展時,滿懷憧憬與期待。
袁主任介紹,與低碳院聯合開展的吸附法碳捕集關鍵技術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在寧海電廠建成了國內首個燃煤電廠萬噸級低壓低能耗吸附碳捕集示范項目。這一突破不僅實現從材料制備、工藝開發到工程示范的全鏈條技術貫通,還在行業內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
目前,他們正加快推動CCUS關鍵技術攻關,加強吸附法、膜法等新一代碳捕集技術工程示范建設和規?;瘧茫ν苿又凵诫姀S低溫碳捕集科技創新示范工程落地,并積極探索低碳零碳示范園區、零碳港區、光儲充一體化項目等新模式。
隨著一項項標志性成果的涌現,創新鏈正加速向產業鏈、價值鏈轉化,推動能源行業邁向綠色低碳的未來。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