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12-09 17:01
代瑤
長期以來,內蒙古電力集團烏海供電公司團委(青工委)指導修試管理團支部(青工委)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團結各族青年、團聚各方力量,積極構建起青年“朋友圈”“輻射圈”“服務圈”“體驗圈”,“四圈融合”共繪民族團結“同心圓”。
擴大“朋友圈”,內外聯動夯實民族團結根基
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修試管理處團支部(青工委)積極構建起“民族團結”朋友圈,吸引更多“大朋友”“小朋友”入群,民族團結力量不斷向外增量擴容。廣泛團結“大朋友”。利用團支部聯合等手段搭建交流平臺、壯大服務隊伍、擴大服務面積,聯合支部走進公園社區、大街小巷廣泛開展“石榴結籽一家親,民族團結心連心”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活動,為凝聚起更大的民族團結力量蓄能增勢。緊密團結“小朋友”。修試管理處團支部(青工委)緊抓青年群體,將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中,引導職工親子家庭教育正向發展;同時積極與當地中小學取得聯系,先后在烏海市第三中學、烏海市第五中學、烏海市特殊教育學校開展“用電安全進校園”“石榴籽手牽手”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活動,通過趣味演繹、情景鋪設、快問快答等方式搭建起關心呵護兒童健康成長的橋梁。
強化“輻射圈”,牽引聚力強化宣傳陣地建設
修試管理處團支部(青工委)積極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民族團結陣地,強化理論向內輻射一層、推動宣傳向外輻射一層,內外聯動構建“輻射圈”,構筑起民族團結堅強堡壘。夯基礎、強內功,強化理論向內輻射。高效利用學習講堂、工地講堂、主題團日活動等載體,通過專家學者教學、領導班子領學、新時代講習員講學三種模式全年先后在團員青年中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庫爾班大叔上北京》為主題的團課共計23次,累計覆蓋團員青年120余人次。擴外延、展內涵,推動宣傳向外輻射。以“一周兩月”為契機,青年志愿者走進群眾中間,開展“小板凳上話團結”等活動,為群眾講述身邊的民族團結故事;印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折頁,現場宣傳民族政策、解答群眾用電疑惑,廣泛營造民族團結濃厚氛圍。
構建“服務圈”,貼心服務架起民族團結連心橋
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修試管理處團支部(青工委)緊密團結群眾、爭取人心,向內服務青工、向外服務群眾,廣泛構建起“服務圈”,架起民族團結連心橋。服務青工向內延伸。為切實做細做實關心關愛青年職工尤其是少數民族青年職工的工作,修試管理處團支部(青工委)對本單位少數民族青工建立“一人一冊”檔案,定期詢問其在生活上、工作中的困難以及需要團支部幫忙協調解決的問題。與此同時,切實發揮好團的橋梁與紐帶作用,傾聽少數民族青工在員工用餐、慰問品發放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議。服務群眾向外延伸。為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修試管理處團支部(青工委)積極與“一對一”結對幫扶農戶取得聯系,一方面,立足烏海市“葡萄之鄉”資源稟賦,幫助其暢通購買渠道售賣滯銷農產品;另一方面,積極了解少數民族群眾日常生活上的需求與困難,著力提升其幸福感與滿意度,例如積極協調解決其“電采暖”問題并定期回訪,有效加強了與少數民族群眾的溝通交流,營造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和諧氛圍。
拓寬“體驗圈”,多彩實踐活動出實招見實效
為進一步拓寬團員青年民族團結“體驗圈”,修試管理處團支部(青工委)廣泛推動“傳統”與“新潮”碰撞,積極盤活各類資源,不斷豐富擴展民族團結工作外延,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漸向立體化、多方位、全覆蓋延伸。緊抓“傳統”文化根。結合青年興趣愛好,團支部(青工委)在舉辦活動時積極融入剪紙、書法、貼畫等傳統文化元素,本年度先后開展“剪出民族團結花”等相關活動共計8次,引導團員青年在準備相關材料、挖掘主題故事等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舉辦活動時融入民族元素,如組織團員青年親手制作手把肉、熬制奶茶感受民族特色飲食文化;制作各民族服飾版畫,使其了解民族特色服飾。緊跟“潮流”更出圈。為進一步貼近青年,團支部(青工委)引導團員青年建立學習小組,先后開展“創意青年、創新筑夢”等創新思想沙龍以及“愛剪刀”等攝影攝像學習沙龍,為青年在企業創新創效、新聞作品撰寫、視頻拍攝剪輯方面都提供了幫助;結合當下潮流,舉辦“紅色劇本學黨史”“誰是臥底”民族團結趣味猜猜樂等活動,融入更多新潮元素,以青年更加喜歡的趣味性游戲為依托,在寓教于樂中提高青年對于知識的理解力與領悟力。通過借助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與更加新潮出圈的青年表達,讓傳統文化既“出圈”又“出彩”,讓青年感悟既“有料”又“有趣”。
近年來,該處團支部(青工委)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走進青年、貼近青年,團結群眾、服務群眾,有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工作與團青工作融合融入。下一步,該處團支部(青工委)將持之以恒構建起青年“朋友圈”“輻射圈”“服務圈”“體驗圈”,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持續帶領各族青年做民族團結堅定不移的維護者、實踐者,以青春之力共同繪就民族團結最大同心圓。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