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11-21 10:11
王凱
金沙江上游最大的水電站——國家能源集團旭龍水電站,位于川滇藏三省交界處的橫斷山區腹地,海拔2300米,是國家“十四五”時期的重點開工項目。作為《長江保護法》頒布后首個核準開工并成功實現大江截流的水電站,旭龍水電站的建設者們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和抓鐵有痕的勁頭,全力建設國家重大項目,匠心打造精品工程。
國家能源集團金沙江旭龍公司作為項目建設管理單位,緊盯先進裝備、先進工藝和先進材料,牢牢把握質量、安全和進度關。公司在長大水工隧洞圍巖災變監測預警與安全控制關鍵技術等方面研究成果國際領先,旭龍智慧工地管理體系基本建成,多維全息智能預警安全體系榮獲全國電力行業創新成果一等獎。旭龍工程質量得到國家能源局的高度評價。自開工以來,公司已累計申請專利22項,多個關鍵性節點取得突破。
這些成績的背后,離不開一支埋頭實干、勤懇奉獻的年輕隊伍,他們被譽為“懸崖上的突擊隊”。
懸崖上搶工期,勇擔重任
“不搶回工期不休息,不完成開挖不下山!”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輕人,在攻堅誓師大會上立下錚錚誓言,響徹云霄……
旭龍水電站地處金沙江流域干熱河谷地帶和多民族、多宗教地區,具有“地震烈度高、壩區邊坡高、環保要求高”和“溫度控制難度大、發電流量變幅大、移民安置難度大”的“三高三大”特點,水電工程建設極具挑戰。
今年4月,旭龍水電站大壩邊坡開挖施工全面鋪開。前期工序是在兩岸近乎90°垂直的崖壁上鑿洞、爆破、打樁、支護,為后續大面積機械化開挖構建起更為穩固的作業環境。初始作業條件十分惡劣,站在垂直落差700米的狹窄作業面上,如臨深淵萬丈,心里莫名恐慌。
金沙江上游氣候多變,施工區域連續幾日的高溫暴曬、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或一陣狂風,都可能拖慢工程進度,導致開挖進展十分緩慢。如果關鍵工期滯后,將會直接影響水電站建設的整體進度。所有旭龍建設者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頭。
國能金沙江黨委高度關注項目建設進展,深入貫徹集團“兩高一低”建設要求,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在項目進度受阻的關鍵時刻,現場組建了“黨員先鋒隊”和“青年突擊隊”。在懸崖峭壁間,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攻堅戰悄然拉開序幕。懸崖上的突擊隊集結成軍,吹響壩肩攻堅沖鋒號。
旭龍公司工程建設處員工25名,平均年齡28歲,是一支充滿朝氣的年輕隊伍,作為“突擊隊”的主力,承擔著旭龍電站建設的質量、安全、工期、合同、成本等一系列項目進度控制任務。
工期就是命令,節點就是責任。工程建設處作為“突擊隊”的主力,組織旭龍的建設者們開展了“邊坡開挖大學習大討論”活動,成立了以黨員為骨干的技術小組。通過不斷實踐探索和技術攻關,結合工程現場復雜多變的地質條件,決定采用全首件制工作流程,實行一處一方案、一步一實施,從根本上破解了地質條件多變、標準施工工藝不適用的難題。
在全力攻堅之下,壩肩開挖由12米/月提升至20米/月,開挖進度顯著提升。5月23日,大壩左岸順利開挖至纜機平臺2393米高程,為材料轉運和混凝土澆筑提供了重要支持。7月10日,大壩右岸進水口邊坡開挖支護工作正式啟動,提前35天完成年度節點目標。8月6日,大壩右岸壩肩二級邊坡開挖完成,追趕工期近5個月。工程“五控制”目標可控在控,預計節約概算資金15億元。
懸崖上迎挑戰,勇往直前
2023年才新入職的員工劉哲,已是右岸壩肩“青年突擊隊”的一名正式隊員。自小在東北平原長大的他,怎么也不會想到,參加工作后會練就一副懸崖峭壁上如履平地的“鐵腳板”。
2024年是旭龍水電站截流后圍堰及導流洞首次接受度汛考驗。工程建設處積極應對,組織參建各方“夜”戰會商、冒雨督戰。壩肩開挖突擊隊的7人小組實行24小時值班值守,一天兩班倒,白天組織施工,晚上靠前服務。他們在深夜11點、凌晨2點和5點進行夜間巡檢,隨身攜帶電筒和圖紙資料,第一時間協助解決施工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小劉對我們說,他從小就恐高,幾乎從不爬山,也不敢在橋邊站太久。他還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在山上值夜班的情景。那天,防汛信息顯示營地將有6級大風并伴有短時強降雨。為了不影響巡檢進度和質量,小劉與同事高鵬選擇提前出發,趕往值守點。
那是小劉第一次走上700米高的高空腳手架。他說,站上高排架的那一刻,突然感覺腿有些沉、眼有些暈,不是不想走,而是抖得太厲害。幾乎是在高鵬的攙扶下,他們倆白天連續兩次通過高排架到達大壩開挖現場,順利完成了日間的現場巡檢工作。
“夜間值守”對小劉來說是更大的考驗。當夜,站在壩肩的小劉第一次感受到了發自內心的恐慌。在去往壩肩作業面夜巡的路上,山頂風高振衣,腳下漆黑一片,當狂風卷著砂礫抽在臉上的時候,他一時不知該覺得疼,還是該覺得怕……
大風來襲,暴雨將至,沒有給劉哲留出畏懼的時間。他咬牙爬上山,帶領施工隊伍撤離避險,同時快速聯系施工方負責人,等待雨停后,一同巡查邊坡排架的安全和周邊隱患……
需要協調的事情還很多,一刻都不能耽誤。任務的繁重和緊急竟讓他的“恐高”不治而愈。此時的劉哲已豁然走出了“新手村”,準備好迎接新的挑戰,帶著勇氣和好奇心,勇敢地向前邁進。
“真正的勇敢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在恐懼面前依然能夠堅持前行。”劉哲這樣說道。正是這些年輕人的不懈拼搏和默默付出,使旭龍水電站建設成功應對了金沙江超1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和工區強降雨等極端氣候的考驗。
懸崖上攻難題,勇挑大梁
王萬千,現任工程建設處副主任,同時也是旭龍公司第一黨支部的一名黨員。2013年,他從四川大學研究生畢業后,便投身水電行業,至今已有十年的豐富經驗,是一名資深的水電老兵。
他對水電行業懷有深厚的感情和獨到的見解,深知“十年磨一劍,出鞘必驚人”背后所蘊含的艱辛與付出。他知道,水電建設項目從規劃到建設,再到調試,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但他堅信,最終的成果定能為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環境效益,正如利劍出鞘,鋒芒畢露,令人矚目。旭龍項目是他參與的第二個水電項目,建設至今的每一步都凝聚著無數人的智慧與汗水,彰顯了頂尖工藝與工程美學的完美結合。
主廠房巖錨梁作為地下廠房施工中最關鍵的結構,作業地點位于地下廠房第三層邊墻位置,梁高3.6米、頂寬2.3米、全長388米,共分38倉澆筑,是關系到整個旭龍工程的順利推進的控制性節點。
巖錨梁是一項從挪威引進的高新技術成果,與傳統的巖臺梁及其他結構梁相比,具有顯著優勢:能縮窄地下廠房的跨度,減少工程量,降低工程造價,增加洞室的穩定性。然而,巖錨梁對施工工藝的要求極高,面臨施工空間狹小、需要安裝大量預埋件、對施工精度要求非常高等作業難題。這些挑戰要求施工團隊具備高度的專業技能和精細的組織管理能力,以確保每一環節的順利實施。
作為部門技術帶頭人,王萬千始終堅持技術先行策略,以設計為基石,以管理為驅動,通過深化與水規總院、設計院、科研院所等協作單位的合作,構建大咨詢機制,全力為工程建設保駕護航。同時,他迅速組織巖錨梁澆筑技術攻堅突擊隊,通過反復試驗,優化施工方案和關鍵工序,晝夜全程監督旁站,使巖錨梁混凝土澆筑施工按時完成,單元工程優良率達到100%。
在拆模驗收的那天,常態混凝土巖錨梁的表面平整度控制在1毫米以內。王萬千對著達到“鏡子”效果的梁體表面,內心默默地說了句:“真帥!”這一成果不僅展示了施工團隊的高超技藝,也體現了巖錨梁工藝的卓越性能。
正是有像王萬千這樣的人,他們愿意為了千家萬戶的溫暖,堅守在水電建設的第一線,持續輸出、默默奉獻,懷揣著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履行起能源革命排頭兵的神圣使命。
懸崖上蘭花草,勇敢綻放
劉穎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個性格沉穩內斂、極具韌性的女孩子,習慣于保持優秀的她,在學生時代就光榮的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
回憶起2023年夏天剛入職的時候,作為一個職場萌新,她對自己的職業前景產生了深深地懷疑。雖然剛剛從象牙塔走出,對野外工作環境早有心理準備,但當真正進入到與大山相伴、與大江為鄰,甚至與一座當前全國最大的在建水電站朝夕相處的工作和生活時,她依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外賣沒有了、網購送不到,面對艱苦的環境和繁重的任務,她意識到,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她不僅迅速適應,還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為項目的順利進行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劉穎主要承擔項目管理內業工作,每個月組織施工建設專家組到現場探勘咨詢活動,針對建設進度提出合理化建議;及時與設計單位溝通,召開設計聯絡會討論施工難題的解決方案;每周整理報送周報,對項目數據進行分析匯總,對工程資料進行整理歸檔。
在一摞摞嚴謹而枯燥的報表中,她看到壩肩開挖加速推進,支護數據持續走穩,錨索鉆孔效率大幅提升,巖錨梁澆筑捷報頻傳。她切身感受到在旭龍這個大家庭里,大家主動沉入一線,為了同一個目標,以“我愿意”的朝氣、“我可以”的底氣、“我敢上”的勇氣,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建設難題。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項目的順利推進貢獻著力量。
她再次堅定了信念,要像蘭花草一樣,在這寂靜的山谷中努力生長,勇敢綻放。
須臾金鼓連天震,馭江且看弄潮兒。旭龍水電項目作為金沙江上游水電規劃“1庫13級”開發方案中的第12級,不僅彰顯了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持續開發的決心,也展現了在復雜地形條件下進行大型工程建設的能力。旭龍水電站計劃于2029年正式投產,建成后年均發電105億千瓦時,可減排二氧化碳786萬噸。突擊隊員們奮戰攻堅的故事仍在繼續……
旭龍的建設者們,正以青春之姿,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挺膺擔當,為中國的清潔能源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