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3-05-18 10:16
儲能企業無內不穩無外不強
——訪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總經理王鵬程
楊娜
近日,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辰”)在重慶舉行了盛大的“百G海辰·千億芯光” 海辰儲能“新制造”發布暨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大會現場,其新一代電力儲能專用電池320安時面市,西南智能制造中心及研發中心項目一期一階段主體工程完成封頂。
這家成立于2019年12月27日的電池制造企業,以沖刺的速度進入儲能市場,并在2022年以4000%的出貨量增速,實力躋身產業第一方陣。
中能傳媒就全球儲能市場、電化學儲能發展瓶頸等熱議問題采訪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總經理王鵬,從市場學角度預測能源發展形勢。
中能傳媒:您如何預測“十四五”期間全球的儲能市場?
王鵬程:未來三年,全球將進入“全面儲能”時代,儲能將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增速、覆蓋電力的源網荷各環節。到2025年,我們預測全球儲能電芯的出貨量在650~700吉瓦之間。其中包含電力儲能和戶用儲能。因為去年預測是60吉瓦,最后實現了159吉瓦。今年預測100吉瓦,通過一手項目資料我們估計可以實現250~280吉瓦。
這些都是我們的務實推測,有可能實際的出貨量會更好。首先,目前儲能的降本的節奏比大家想象要快。如今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直下,為電池成本結構的快速下降打開了通道;各大企業已在加快部署回收體系;材料體系在加快投入。
中能傳媒:今年海辰的產能在國內外市場布局的都是電池產品?
王鵬程:對。這是我們的生態選擇。
在國內的發電側、電網側,海辰聚焦為伙伴賦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2023年是工商業儲能的發展“元年”。工商業是社會化的資源,會更開放。國內戶用儲能應用還沒到發展時機。在海外,我們會根據客戶需求交付電池或系統。
我們希望能夠在滿足極致安全的情況下,盡快配合風光儲一體,把整個光儲一體跟風儲一體的成本做到跟火電一致,甚至比它更優。
中能傳媒:您的行業預測比較樂觀。請問您認為該如何應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變化呢?
王鵬程:應對復雜的國際環境變化,儲能企業要做足“內功”。儲能行業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新基建屬性,如果無法做到持續降本,就不可能得到大規模發展普及。海辰更加聚焦儲能電池降本,主要通過以下路徑,力爭實現五年儲能成本降一半的目標。
第一是通過材料降本,主要通過對新材料體系導入,啟動回收生態,鋰材料正常回歸。第二是制造成本著手,實現設備及產線投入降本,海辰預計,五年內單GWh設備投入要從目前行業平均水平有至少50%的降幅。第三是產品成本,技術迭代降本,通過產品循環壽命的提升,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產品降本。第四是減少售后成本,海辰儲能專注提供易安裝、低維護、高可靠的儲能專用產品,降低全生命周期售后成本。
在市場開拓上,海辰秉持的策略是“無內不穩,無外不強”,落實國內國外雙線作戰策略。
在供應鏈生態構建上,海辰提出“引進來、留下來、走下去”的供應鏈文化,并堅持開放擁抱、公平公正、合作共贏。同時,我們還通過戰略綁定、對外投資等方式,前瞻性布局,搭建海辰超級供應鏈生態。
中能傳媒:您認為,當下電化學儲能的發展瓶頸有哪些?
王鵬程:行業的發展瓶頸主要有兩點。第一是降本的節奏不如預期。第二是安全規范的制定。今年會有更多跨界的資本涌入。頂層設計維度需考慮如何能夠實現快速的市場化,這是整個電力新機制建立的根基。只有市場主體和主管部門同心協力,才能盡快迎接儲能新時代的到來。
我認為,行業發展的核心是成本與安全。為此,海辰在不遺余力地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一是堅持對儲能賽道的準確把握與高維認知。商業模式中光儲度電成本回歸是不可阻擋的時代趨勢,光儲平價是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最重要目標,必須通過產品迭代、技術降本打通儲能商業化邏輯。我們提出了5年降本50%。明年海辰的商業模式也會有創新,希望大家能夠拭目以待。二是充分發揮企業價值驅動的內生動力。海辰在電池一致性方面,材料體系、工藝的設計體系和工藝的控制方面進行了延展性的布局。目前,海辰在產品安全、儲能安全標準規范的制定等方面已經積極參與。未來,還將積極參與到國家部門關注的相關問題中,積極配合、制定相關規范和標準。
中能傳媒:您認為海辰現在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王鵬程:目前企業的挑戰是組織的迭代速度要跟上企業發展速度。把握海外布局的節奏與風控,都需要智慧。
中能傳媒:截至目前,海辰儲能已獲得7輪銀行資金授信支持,近三年有哪些發展規劃呢?
王鵬程:在“雙碳”目標牽引下,儲能將以更大的規模、更快的增速、更廣的覆蓋面發展。我們預判2023年開始接下來的三年,將會進入全面儲能大時代,這涵蓋了“全球儲能、全業儲能、全戶儲能”三大維度。
我們今年的增速將超過500%,預計全年出貨量超25吉瓦時,目標拿下中國電力儲能電池交付量第一,同時在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排名上要“保三爭二”。
根據目前產能釋放的節奏,2025年廈門、重慶基地將全面完成建設,達成135吉瓦時/年的產能目標。
責任編輯:江蓬新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