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6-27 16:28
中國能源新聞網訊(祁凱凱 周敏)6月17日,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海東供電公司正式上線檢修計劃智能輔助決策系統,率先實現檢修計劃“一鍵生成”。
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這一創新舉措將檢修計劃編制周期從數周壓縮至2至3天,年度平均停電時長下降超50%,標志著青海電網檢修計劃管理邁入智能化、精益化新階段。
傳統檢修計劃編制如同拼圖,需通過運維人員不間斷上報缺陷管理、檢修人員故障檢定、計劃專責跨專業協作、人工核對設備臺賬、協調調度資源等,費時費力、效率低下、易出錯。同時,面對檢修作業“點多面廣”的現狀和用戶對可靠供電的高要求,海東供電公司主動尋求技術突圍,以“光明電力大模型”為核心,構建起涵蓋工作必要性、停電必要性、項目完整性、工期合理性、時間優先級等五大維度的智能體模型,成功實現檢修計劃輔助生成,計劃審核智能平衡,停電設備智能檢索,大幅縮短計劃平衡周期,提升計劃合理性。
“就像為電網裝上了一顆智慧大腦。”海東供電公司科技數字化辦公室許宏洋介紹,系統能自動識別設備隱患,綜合考慮供電可靠性、用戶密度、設備風險等20余個因素,智能生成最優檢修方案。遇到復雜情形時,還能通過“人機協同”快速優化調整,人工干預次數減少62%,重復停電次數下降53%,切實提升了計劃科學性與供電連續性。
在海東市平安區沙溝村,村民扎西深有體會:“因修建自家房屋申請的電線桿移位,我以為要等幾天呢,沒想到直接跟隨線路檢修一起完成了,效率提升不說,根本毫無‘停電’感知。”數據顯示,系統上線后,海東供電公四轄區內平均停電時長縮短41%,檢修周期壓縮60%。
檢修計劃智能輔助決策系統基于“電網一張圖”平臺,集成語義分析、多模態理解、視覺識別三大模型能力,構建“大模型+小模型”協同架構,實現設備狀態感知、作業沖突識別、風險庫自動匹配、時序智能優化等關鍵功能。在模擬運行演示中,系統能在秒級檢索數據后,自動生成帶風險標識的計劃清單,完成從計劃申請到平衡審核的全流程閉環,計劃生成效率提升80%以上。
這一創新實踐不僅提升了電網運維效率,也帶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據初步測算,僅減少重復停電一項,每年可節約運維成本超萬元,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檢修作業計劃從“被動平衡”向“主動統籌”的戰略轉型。
目前,該系統已在青海海東、海北等地試點運行,未來將逐步推廣至全省,并融合更多調度優化與智能預警功能,向“零感知停電”的目標持續邁進。
在高原河湟谷地上,科技正在深度嵌入電網神經,為高原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責任編輯:劉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