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3-03 17:16
中國能源新聞網訊 (記者 曲藝)3月3日,記者從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油發展”)獲悉,我國自主研發的海上首套油田開發解釋模型FiberInsight(光纖洞察)正式啟用。該模型就像一位“油田醫生”,可以精準找到剩余油層的位置,助力制定挖潛方案。它的投入使用標志著我國在油田精細開發領域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為海上油田增儲上產提供了新方法,推動油氣開發進入“透明油藏”新階段。
科研人員正在測試從數千米的海底通過光纖傳來的信號信息。(海油發展供圖)
在海上油田開發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傳統監測手段就像“近視眼”,難以精準捕捉,成為行業棘手難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海油發展工程技術分公司光纖監測解釋團隊將AI算法與光纖傳感技術結合,成功開發出FiberInsight模型。該模型利用AI算法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結合光纖傳感技術的高靈敏度,精準監測海上油田的生產狀態。
據海油發展鉆采工程研究院智能油田研究所所長李昂介紹,安裝在井下的分布式光纖陣列就像“油田的神經末梢”,可實時采集溫度、聲波、壓力等數據。這些數據依托中國海油自主研發的油水兩相含水率范圍人工智能識別模型,使油層含水率識別精度提高至98%,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發團隊還建立了國內首個海上油田光纖監測數據庫,積累了超過1萬組多維度特征參數樣本,為優化FiberInsight模型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以前我們像是在‘摸黑找油’,現在有了FiberInsight,就像打開了‘探照燈’和‘CT掃描儀’,能夠穿透傳統監測的盲區,智能識別油水界面的微弱信號差異,幫助科研人員看清井筒內部的細微變化,使過去難以發現的油藏變成‘小透明’。”開發團隊成員吳杰說,“更關鍵的是,AI的自我學習能力使它像一位‘不斷進化的學霸’,越用越聰明,每多分析一口井的數據,它的預測能力就更強一分。同時,還可通過海量數據‘暴力求解’,從數萬組歷史數據中挖掘隱藏的油藏規律,甚至可預測未來幾年油藏的動態變化,這是傳統方法所無法想象的。”
海上油田生產平臺正在進行潛油電泵和光纜同步下井作業。(海油發展供圖)
為了解決光纖信號處理的難題,開發團隊成員趙光貞開發了“深海之眼”系統,攻克光纖信號降噪技術,并研發出光纖數據壓縮算法,將1TB級數據的解析時間從72小時縮短到12小時。“信號處理就像在嘈雜的集市中聽清一個人的低語,我們通過‘深海之眼’系統,實現了從‘聽不清’到‘聽得清’的跨越。”
FiberInsight模型潛力巨大,是剩余油識別和精準挖潛的智能工具。通過實時光纖監測數據,它可以自主識別地下油水運移規律,精準定位剩余油富集區,幫助科研人員制定科學的開發調整方案,為老油田穩產高產提供支持。
李昂表示,隨著FiberInsight模型的不斷優化和廣泛應用,它將為我國海上油氣高效開發提供強大動力,并有望在全球海上油氣開發領域樹立智能化、精細化的新標桿,引領行業技術發展的新潮流。
“FiberInsight不僅是一項技術突破,更是一場油田開發的‘透明革命’。未來,AI學習能力與海量數據的結合,將讓我們在更深、更復雜的海域‘透視’地下奧秘,找到更多‘隱藏的寶藏’。”吳杰說。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