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5-02-28 11:14
2025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一周年。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承載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在能源結構轉型、創新要素聚合、產業協同發展等方面實現系統性突破,形成了以“綠”為底,以“新”為核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翻開三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一組組亮麗的數據映入眼簾。這些數據不僅生動地展示了京津冀經濟發展的韌性,更清晰地折射出三地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底蘊。
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過去一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效斐然,區域經濟總量達到11.5萬億元,成為引領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源。
其中,北京市GDP達4.98萬億元,增速5.2%,信息服務業、金融業和工業成為增長“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八成;天津市GDP為1.80萬億元,增速5.1%,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9%,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增長4.0%,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2.1%;河北省GDP達4.75萬億元,增速5.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5%,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集成電路產量分別增長151.6%、153.3%和139.4%。
這些數據側面印證了能源經濟的創新活力,三地特色產業朝著“含新向綠”方向大步邁進。
在北京,北汽、小米、理想等重點整車項目陸續投產、在京生產新能源汽車約30萬輛、增長近3倍,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2024年,北京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100萬輛,綠色電力占比達到26%。
在天津,國家超算互聯網平臺上線運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均突破1.2萬家。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9%,航空航天、車聯網、信創等產業保持兩位數增長,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分別增至283家、38家。
在河北,與京津共建6條產業鏈,啟動建設京津冀“機器人+”產業園,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產量均成倍增長,安全應急裝備等4個共建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河北省抽水蓄能規劃建設總規模、風電光伏裝機總量分別位居全國第一位、第二位。
展望2025年,京津冀三地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謀篇布局,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
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重點培育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天、生物制造、新材料等20個未來產業。推進先進能源、替代蛋白等戰略性基礎性綠色產業發展,加快國際氫能示范區、能源谷建設。完善新能源調入、消納和調控措施,外調綠電規模力爭達到400億千瓦時。加快建筑低碳發展,完成3800萬平方米建筑智能化供熱改造。
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工業互聯網、超算互聯網、智能算力等新型平臺經濟發展。建設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武清園,推動天河、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算力資源拓展應用,推進“六鏈五群”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供需配套。
河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壯大集成電路、網絡安全、生物醫藥、電力裝備、安全應急裝備等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打造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先進算力、低空經濟等新的增長點。抓好抽水蓄能項目,協同布局新型儲能項目,推動氫能全產業鏈發展,新增風電光伏并網裝機1300萬千瓦以上。加強產品碳足跡管理,深化排污權交易改革,抓好碳達峰試點城市和零碳園區建設,推進廢舊物資循環利用,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已進入全方位、高質量深入推進的新階段。三地正以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落地為抓手,強化“一核”輻射引領、“兩翼”發力齊飛和重點產業鏈群建設,三地優勢互補、相互賦能,協同發展。
從張北的風點亮京畿燈火,到氫能產業鏈貫通三地;從特高壓電網縱橫華北,到綠電交易領跑全國,京津冀三地以能源變革為筆,以新質生產力為墨,精心繪制出一幅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畫卷。
面向未來,京津冀三地將繼續秉持“一盤棋”思維,凝聚“一股繩”合力,堅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全力攻堅關鍵技術,以能源經濟向“新”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記者 李東海)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