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2-21 11:21
東北三省:能源革命撬動老工業基地涅槃重生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邱燕超
白山黑水間,一場靜水深流的變革正在發生。日前,地方兩會陸續召開,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先后發布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記者注意到,能源革命與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正成為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的關鍵引擎。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努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子,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2024年,東北三省在能源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不僅為區域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更在全國能源轉型大局中展現了東北擔當,也為2025年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東北大地的能源革命正以雷霆之勢重塑產業版圖。過去一年,東北三省在新能源領域實現了重大跨越。數據顯示,2024年,東北電網新能源裝機規模成功突破1億千瓦,占比達 44%,成為區域能源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電量方面,東北電網新能源發電量達181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7%。其中黑龍江全省電網投資額、并網新能源、外送電量均創歷史最高。吉林省新能源產業投資突破1100億元,氫基綠能產業園配套新能源80%實現自發自用。遼寧省清潔能源強省建設步伐加快,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占比均超過50%。數字背后是產業邏輯的深刻轉變:能源結構優化升級,正在為“共和國長子”注入綠色動能。
傳統產業與新能源的化學反應催生出新的發展范式。黑龍江省提出“支持重大產業項目開展新能源產消一體化”;吉林省明確將“推動綠氫產業項目投產達效形成集群優勢”;遼寧省強調“鋼鐵企業綠色智能改造”。老工業基地的每一次裝備轟鳴,都跳動著新型能源體系的強勁脈搏。大慶油田的抽油機旁,光伏板在采油區連片鋪展,形成“地上光電、地下石油”的立體開發模式;吉林化纖集團的碳纖維生產線,用綠電生產的材料正批量應用于氫能儲罐;紅沿河核電站內,東北首個核能供熱商用示范項目替代燃煤鍋爐實現清潔取暖。這些場景印證著東北振興的關鍵密碼——不是推倒重來的顛覆,而是新舊動能的共生共榮。
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讓東北地區的能源革命突破“天花板”。黑龍江省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建好建強重型裝備生產制造基地、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吉林省全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松原全國首套嚴寒地區全釩液流共享儲能電站投入運行;遼寧省加快推進徐大堡核電、莊河核電一期等重點能源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新型儲能技術,支持氫能產業加快發展。制度創新構筑起振興發展的防護堤壩——黑龍江省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吉林省強化制度建設,完善權力運行制約監督機制;遼寧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向重點行業、關鍵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區域協同發展機制突破藩籬,令三省能源經濟形成“動車組效應”。松遼平原的風電走廊橫跨黑吉兩省,統一規劃的風機布局讓風速利用效率再創新高;遼寧沿海的氫能產業帶與吉林西部“綠氫走廊”實現技術共享;東北能源交易中心在沈陽掛牌,完成跨省綠電交易的新突破。這種“握指成拳”的協同,既避免了重復建設的內耗,更在特高壓外送通道、儲能技術攻關等領域形成合力。
放眼未來,2025年的工作部署,彰顯出東北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深層謀略。黑龍江省提出建設深入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用好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加快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大力實施千企技改、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工業綠色化發展等行動;吉林省聚焦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促進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集群化融合發展,裝備制造產業突出高端化發展;遼寧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堅持源網荷儲協調發展,有序開發風、光等清潔能源。清潔能源開發持續推進、能源產業競爭力不斷升級、能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這些布局既立足資源稟賦,更著眼未來產業競爭。
東北的能源轉型,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全國能源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站在全面振興的歷史節點回望,東北的能源變革之路充滿啟示。它不是簡單的產業替代,而是在百年工業積淀中培育新質生產力;不是被動承接產業轉移,而是主動構建自主可控的能源體系;不是各自為戰的零和博弈,而是區域協同的集體突圍。
三江平原的春潮在凌汛轟鳴中破冰前行,恰似這場激蕩無聲處聽驚雷的能源變革。東北大地的實踐已然昭示:老工業基地涅槃重生的密鑰,在于將能源革命嵌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當清潔電流注入老工業基地的經脈,東北振興的故事正在書寫新的篇章。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