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電聯新媒 時間:2025-07-02 14:01
“‘十四五’期間,煤電供熱板塊累計虧損超千億元。”炎炎夏日,會議室里卻因討論熱電虧損的議題,而平添了幾分寒意。
“在‘雙碳’目標下,熱電正面臨三重攻堅,一是煤電需從基礎電源轉向調峰電源的定位重構,二是多能互補系統中新能源消納與供熱穩定的平衡難題,三是數字化技術如何深度賦能傳統機組智能化改造。”在中國電力科技網、北京中盛國策新能源研究技術院日前召開的“2025智慧熱電與靈活調峰大會”上,中國電力科技網專家委員會主任、北京中盛國策新能源技術院院長魏毓璞表示。
煤電仍是我國近中期能源保供的“頂梁柱、壓艙石”,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重要的調節電源,也是現階段我國民生采暖和工業用熱最經濟可靠的熱力供應主體。據與會專家表示,在“雙碳”目標與民生保障的雙重約束下,煤電供熱困局表面是經濟問題,實質是能源轉型中的系統性挑戰。熱電板塊如何應對新形勢和新挑戰,成為本次會議的熱議話題。
“未來供熱能力或降至當前1/3”
熱力系統可為電力系統提供顯著的調節能力。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孫正運指出,熱電聯產是我國主要供熱方式之一,目前已經形成以熱電聯產為主、集中鍋爐房為輔、其他先進高效方式為補充的供熱局面。利用熱和電的時間慣性差異,熱、電協同互動,就可以挖掘電網運行所需的調節能力。2024年熱電聯產供熱約占我國城市集中供熱總量的66%。
然而,許多煤電企業供熱板塊的財務報表上卻是一片赤字。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付林指出,調峰對火電廠供熱能力和成本帶來雙重風險,從成本上說,供熱已成為煤電企業的負擔。現貨市場下火電廠發電的電價波動大,電價高時,供熱影響發電,供熱成本較高;電價低時,保障供熱需多發電,發電虧損計入供熱成本。
付林進一步分析,從供熱能力上說,無論電價處于高位還是低位,熱電廠供熱能力都會降低。電價較高時,電廠傾向于少供熱、多發電(通過提高主汽量、降低抽汽量)來保障收益,導致供熱量減少,供熱保障能力不足;電價較低時,電廠傾向于少供熱、少發電(通過降低主汽量和抽汽量)來減少虧損,同樣導致供熱量減少,供熱保障能力不足。在碳中和目標下,火電廠全面發電小時數將降至2000小時以下,冬季約1000小時,未來,供熱能力或降至當前的1/3。
“面臨靈活性和低碳化挑戰”
在新能源裝機爆發式增長的倒逼下,煤電正經歷從主力電源向調節支撐角色并重的轉變,其供熱業務也不得不應對多重考驗。
國網山東電科院汽機室主管祝令凱總結了煤電供熱機組面臨的三大困境,一是現貨市場負電價常態化,火電機組為保障供熱,需維持一定負荷率運行,無法停機或深度調峰運行,發電虧損增加。二是容量補償機制下,火電機組為保障供熱,無法維持額定滿出力運行,容量補償損失增加。三是“兩個細則”管理模式下,火電機組為保障供熱,存在降最高出力和抬最低出力情況,“兩個細則”基本調峰考核費用增加。
以山東省為例,容量電費由機組申報最大出力確定,機組實際運行無法達到申報最大出力的,月內發生兩次扣減當月容量電費的10%,發生三次扣減50%,發生四次及以上扣減100%,累計發生三次全部扣減的煤電機組,取消其獲取容量電費的資格。
華電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供熱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高新勇認為,供熱機組面臨靈活性和低碳化挑戰。為滿足供熱需求,“以熱定電”特性限制了機組電負荷的調節范圍,降低了靈活性,同時,過快的機組調節速率容易導致供熱負荷不穩定。低碳化方面,我國機組周邊熱負荷未充分開發,機組以采暖期供暖為主,而歐洲機組普遍是全年供熱,實際供熱負荷不足,致使機組運行偏離設計工況,引起運行能耗增加。煤電替代熱源不足,供熱鍋爐逐步關停,新能源供熱模式未規模化推廣,老舊機組仍為供熱主力熱源。
高新勇指出,多重原因導致火電機組碳排放高,2023年,我國單位火電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約821克/千瓦時,世界平均水平為783克/千瓦時。綜合熱效率偏低,我國約一半火電機組為熱電機組,其綜合熱效率為52.1%,比德國低23.6個百分點。
“探索更科學的熱價形成方式”
與會專家認為,破解之道在于政策精準施策、企業技術革新、社會成本共擔的三方協同。
孫正運建議,源頭上清潔化,消費側電能替代,是新型電力系統的主要特征之一。人類終端用能的主要形式是電、熱、冷,它們之間存在緊密的互補關系。源頭上清潔化,就需要為新能源提供大量的調節能力,電、熱協調互動,是技術和經濟都可行,成本最低、最安全的技術路線之一。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特聘首席專家,京能集團原黨委常委、副總經理王永亮用“轉形、轉型、轉行”來概括自己對新一代煤電的若干思考。“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節能是第一能源,降碳是第一指標,節能降碳非常重要。新能源發電具有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特征,本質上是依賴自然資源的。源荷平衡面臨挑戰,調峰能力成為短板,輔助服務需求凸顯。未來,無限風光在調峰。”
機制層面,祝令凱建議,能源主管部門出臺熱網-電網協同機制,建立電力、熱力數據資源共享機制,探索熱力公司和熱電廠以聯合體方式參與電力市場,建立熱網協同調峰補償機制。
也有專家表示,當務之急是完善煤熱價格聯動機制并切實執行,同時探索更科學的熱價形成方式。兩部制熱價被認為是可行方案——將熱價分為基本熱費和計量熱費兩部分,前者覆蓋固定成本,后者反映實際用熱量。
技術方面,浙江綠儲科技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新技術研發部總監俞明鋒,針對新型電力系統下煤電靈活性、低碳化的定位變化,提出基于高電壓熔鹽電加熱器、高效特高溫熱泵等核心裝置的系統化解決方案。對比現有的各項技術,該方案電能轉換效率最高可超70%,且可實現機組“零出力”、高性能調頻、快速爬坡、熱電解耦等一系列高靈活性要求。在煤電低碳化發展上,采用綠電耦合電致熱儲熱技術降低煤電碳排放,與綠氨摻燒等技術相比,經濟性優勢明顯。
京能秦皇島熱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青松結合結合轉型實踐指出,實施5G通訊與AI技術應用協同發展,助力企業智慧生產,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魏毓璞建議,側重圍繞不同應用場景,加快推進儲熱技術多樣化發展,實現能源系統的多負荷供需匹配,提升系統效率與可靠性。大力推進供熱系統軟硬件國產化替代,通過智能化技術手段,實現系統的多目標協同控制。(趙紫原)
責任編輯: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