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2-08 16:19
“蔬菜養富了我們很多人!”
——從“中國甘藍之鄉”看富民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彭源長 曲藝 通訊員 龍群 祝科
1月23日,農歷臘月二十四。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潘家灣鎮的十里蔬菜長廊,一畦畦蔬菜像是被精心梳理過的綠色絨毯,以一派勃勃的生機迎接南方小年的到來。
“北有壽光,南有嘉魚。”仰賴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嘉魚縣積極發展蔬菜產業,形成了以潘家灣鎮為核心,包括南瓜、冬瓜、包菜(甘藍)、白菜在內的“兩瓜兩菜”特色種植格局。
2024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潘家灣鎮十里蔬菜長廊考察時`強調,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為。勉勵當地干部群眾走科技之路、質量之路、品牌之路,把蔬菜種植這個富民產業進一步做好,讓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2024年是老百姓的豐收年。”嘉魚縣潘家灣鎮農業技術人員劉朝輝說:“我們現在種的是中國種子!過去市場上90%的甘藍種子靠進口,現在70%由我們自主培育研發,直接降低了農民的生產成本。”
“思特丹”就是降本的底氣所在。2018年,由“中國甘藍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遠團隊與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湖北金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甘藍品種“思特丹”橫空出世,一舉打破國外市場種業壟斷。如今,“思特丹”現已發展成為長江流域越冬甘藍的主栽品種,嘉魚也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甘藍之鄉”。
“托總書記的福!”聊起收成,潘家灣鎮四邑村的蔬菜種植大戶盧佳紅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我一共700畝蔬菜,一畝平均能賣上3000元,年前本錢已經收回,年后還有幾百畝的收益,那就是純利了!”在他身后,農人們正忙不迭地將青翠欲滴的大白菜采摘、打包、裝車……
“蔬菜養活了我們,也養富了我們很多人!”作為嘉魚縣九灣盧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盧佳紅有感而發。“從培育種植、采摘打包到冷鏈運輸,再到化肥、農機等物資,都離不開人。你腳下的這片白菜,已經被上海的客戶預定啦!韓國的泡菜,也有很多我們的菜。”他頗為驕傲。
交談中,盧佳紅的手機響個不停。“有村民喊我去看看藜蒿,幫他們賣個好價錢。”原來,四邑村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蔬菜產業,培養了幾十名帶富能力強的蔬菜經紀人,盧佳紅便是其一。
據嘉魚縣政府工作人員介紹,2024年,嘉魚縣蔬菜種植面積29萬畝,總產量127萬噸,產值40多億元。其中,十里蔬菜長廊帶動1.7萬農民參與務工,約10萬菜農從中受益。
“豐”景背后,有電力“暖流”的持久浸潤。2021年以來,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在嘉魚縣投入配電網建設資金1.23億元,新建及改造10千伏線路95條、供電臺區73個,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可靠電力支撐。嘉魚縣用電量從2021年的15.7億千瓦時增長到2024年的19.73億千瓦時。國網嘉魚縣供電公司還專門設置菜鄉流動哨,每月上門幫助蔬菜種植戶檢修用電線路和用電設備,解決用電難題。據統計,2024年嘉魚縣農業生產用電量6749.86萬千瓦時,同比增長2.52%;農村用電平均搶修恢復時長降至2.78小時。
“自動灌溉溫控系統在可靠電力的保障下,我們嘉魚蔬菜正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電力服務讓湖北金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育苗基地技術人員徐志軍更有底氣。該公司建設了以10臺80千瓦的水電機為核心設備的水聯動棚自動循環灌水系統,保障夏季棚內蔬菜苗的茁壯成長。這套系統讓該公司人力成本下降了30%,生產效率提高了50%。
面向新的一年,盧佳紅也在盤算著做強做大,“第一步就是多搞點農機設備”。了解到國家出臺了“兩新”政策,商業頭腦敏銳的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契機。
記者從嘉魚縣農業農村局獲悉,2024年11月開始,嘉魚縣農機報廢更新工作先后在潘家灣鎮四邑村、肖家洲村,簰洲灣鎮復陽村、莊屋村等手扶拖拉機較為集中的部分村開展整村推進。全縣累計報廢舊機具485臺,報廢補貼資金107.677萬元。
“直播也得搞起來,跟上新技術,慢慢擴大經營,1000畝、2000畝都在計劃內。”盧佳紅信心滿滿。聞此,記者提議現在有不少年輕人返鄉創業,是不是可以一起合作。
盧佳紅立馬反問:“我才47 ,也算年輕人吧?”隨即樂開了懷,笑聲回蕩田野。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