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5-03-05 11:08
核心提示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聚焦“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向路徑,從科技創新、產業融合、開放合作等方面建言獻策。
探索具有核工業特色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
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辛鋒
中核集團2024年基礎研究投入占研發投入比例超過15%,保障基礎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發。中核集團作為核科技工業主體、國家核能發展與核電建設的中堅、核技術應用的骨干,高度重視新質生產力在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近年來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高于央企平均水平,保障核科技能力水平快速提升。中核集團正加快實施核能“三步走”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探索具有核工業特色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
推動我國核工業高質量發展,既要堅持把自立自強放在首位,也要大踏步地深化開放合作。中核集團將國際化發展作為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集團的重要戰略支撐,遵循開放合作、互利互惠的商業原則,密切大國合作,“走出去”和國際核能合作實現新突破。在科技創新方面,中核集團將構建“一體兩翼”的創新體系,統籌推進國內外研發布局。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等多邊合作機制,主動發聲,以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推動構建人類核能事業創新發展共同體。
以高水平開放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黃群慧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符合開放發展的理念,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高水平開放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推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開放合作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培育全球產業新生態,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三角驅動的未來產業發展機制,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全過程全球化創新鏈。尤其是聚焦半導體、新能源等戰略領域,建設跨境產業鏈,打造開放型產業創新集群。一方面,要加快全球研發網絡構建,鼓勵跨國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實現“逆向創新”技術溢出。另一方面,要支持本土企業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搶占尖端技術制高點。加強綠色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能源、稅收、金融、減災等領域的多邊產業合作平臺建設,完善陸海天網一體化布局,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
推動eVTOL與電車產業融合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 馮興亞
廣汽集團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聚焦“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產業創新”,持續深化。2025年,廣汽集團將推出7款全新車型,覆蓋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能為全球綠色轉型貢獻“廣汽方案”。
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推動下,新質生產力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廣汽集團將深入落實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扎實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結合企業實踐和對產業的洞察,就如何推動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產業的發展,希望通過集群發展、共享電車技術、產學研協作及跨部門機制優化,推動與電車產業融合,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產學研用”合力促進能源轉型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民族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陳愛雪
企業推動科技創新既是補短板強弱項、提高自主安全保障能力的戰略舉措,也是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發展轉型變革的必然選擇。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作為推動國家能源經濟發展的重點企業,必須堅持創新驅動、自立自強,圍繞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新能源并網、智能電網等關鍵技術需求,實施校企科技資源共享,全力引導高校及科研機構對企業開展專題服務,提高高校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撐服務能力。同時,要完善校企聯合開發、優勢互補、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用”合作機制,開展共性技術攻關,建立多層次科研體系,形成全鏈條、系統化的科研發展格局,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提供可持續、系統性保障。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