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7-11 17:05
張乾斌
2025年,站在“雙碳”目標提出五周年與“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的歷史節點,我國正以“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為筆,在廣袤荒漠上書寫能源高質量發展新答卷。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在寧夏騰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萬畝光伏矩陣、戈壁深處的建設熱潮與源源不斷的綠電輸送,成為這份高質量發展答卷中生動的注腳。
黃沙漫卷處 綠電起宏圖
騰格里沙漠東南緣,曾經是風沙肆虐的蒼茫之地。當“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號角在此吹響,一場前所未有的綠色革命便拉開大幕。登高遠望,超8萬畝光伏板如同鑲嵌在金色沙海上的巨大藍色拼圖,蔚為壯觀,昔日黃沙已被茵茵綠草代替,成為野生動物的新樂園。
2022年以來,龍源電力以“開局即決戰”的姿態挺進沙海,中衛光伏一期100萬千瓦項目已于2023年4月順利投產,二期北區100萬千瓦于2024年6月投產。二期南區100萬千瓦項目接續奮進,預計于2025年9月30日實現投產目標。
海原100萬千瓦風電項目風機基礎建設。
2025年6月,隨著龍源電力所屬寧夏、黑龍江、江蘇、遼寧等多個省公司精銳力量集結,騰格里250萬千瓦風電項目掀起攻堅熱潮。海原100萬千瓦風電項目,機械轟鳴,人頭攢動,車輛穿梭不息,構成一幅戰天斗地的火熱圖景。中衛、沙坡頭150萬千瓦風電項目部燈火通明,工作人員正在忙著各項開工前準備,有序組織道路施工單位進場,我國首個“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進入大規模風電建設階段。
科技縛風沙 荒漠煥新生
在極端環境中建設超級工程,挑戰無處不在,狂暴風沙是首要敵人。項目團隊以科技為盾—引入“草方格”、沙障等固沙技術,緊緊鎖住流沙;優化支架設計,增強其抗風蝕能力;建立嚴密風沙預警機制,與自然巧妙周旋。水資源匱乏是另一道難關。團隊創新應用側引孔樁基礎施工技術代替注水引孔,大幅減少施工用水;建設集雨節水灌溉系統,精準滴灌,將每一滴水的價值發揮到極致。項目經理李超翔說:“我們與風沙‘斗智’,與干旱‘較勁’,在極限條件下鍛造精品工程。”
側引孔樁基礎施工技術。
技術突破更體現在項目內核。基地內,寧夏最大儲能電站以及調相機大規模應用,為綠電穩定輸送提供了“定海神針”。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貫穿全生命周期:從前期基于無人機航拍測繪和遙感技術的空天地三位一體微觀選址方法優化,到建設期運用先進的單晶雙面雙玻N型Topcon組件及平單軸追光系統,再到依托大數據和AI的無人機自主巡視、機器人采集數據等智慧運維平臺。運維中心主任工程師潘戰國感慨:“智能系統讓這片荒漠‘活’了起來,每一塊光伏板的運行狀態都清晰可見。”
龍源電力深諳“光伏+”的融合之道,探索出一條立體化生態修復與產業協同的共贏之路。在光伏陣列之下,耐旱作物沙蒿、沙米、蒙古冰草等頑強生長。板下種植不僅固沙保墑,改良土壤,更形成“板上發電、板間種植、板下修復”的獨特生態模式。昔日的“不毛之地”,正悄然孕育著綠色的生機。
綠業澤民生 荒漠樹標桿
基地的綠色動能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紅利。項目建設運營直接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吸引當地農牧民轉型為現代產業工人。從運輸到工程建設,從草方格鋪設到沙生植物種植,無處不有當地居民的身影。“項目建設高峰期,有5000人同時建設。”李超翔回憶。基地還與周邊村鎮建立緊密幫扶機制,定向采購農副產品,援建基礎設施,共享發展成果。一位參與板下種植的村民笑著說:“現在風沙小了,家門口有活干、有錢掙,幸福多了!”
當地居民參與扎設草方格。
作為國家首批“沙戈荒”基地項目,騰格里基地承載著多重戰略使命。其規劃的千萬千瓦級規模,建成后年均可貢獻清潔電力約400億千瓦時,為國家能源安全和“雙碳”目標提供強大支撐。
其示范價值更在于為廣袤“沙戈荒”地區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中國方案”—如何在極端環境下實現高效開發?如何統籌兼顧生態修復、民生改善與產業升級?騰格里的實踐正在給出答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前副執行秘書長Pradeep Monga先生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上聽了該基地治沙成果后表示,“光伏+”模式在中國的推廣和應用,有力助推了中國“雙碳”目標的實現和全球可再生能源轉型。
站在中衛光伏二期即將全容量并網的新起點,龍源電力目光投向更遼闊的“沙戈荒”地區。后續中衛光伏三期300萬項目,中衛、沙坡頭150萬風電項目規劃清晰,將堅持“統籌推進、多能互補、綜合開發、集約用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創新引領、智慧運營”總體開發原則,打造“沙戈荒”基地綜合開發示范、光伏治沙協同生態修復示范、主動支撐型多能互補系統示范、智能智慧科技創新引領示范、黨建賦能綠色低碳發展示范。李超翔表示:“我們將繼續以科技創新深耕這片希望之野,讓‘沙戈荒’真正成為綠電涌流的‘金銀川’。”
當朝陽躍出騰格里沙丘,金光灑滿綿延的光伏“藍海”,清潔電流沿銀線奔涌匯入國家能源動脈,送向三湘大地—這是荒漠的慷慨饋贈,更是向綠而行的信念結晶。“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早已超越技術實踐的范疇,成為一場重構人與自然關系的綠色拓荒。
責任編輯:劉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