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6-30 13:59
袁婧雯 李振宇
“從項目部開車一路向北大約半小時就到了界江黑龍江,對面俄羅斯居民叫它‘阿穆爾河’,兩國以河中為界,共飲一江水。”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黑龍江分公司項目負責人朱志龍介紹道。在處于北國邊境地區國華投資五礦蘿北一期風電項目部,標著“國家能源集團”字樣的風機靜靜佇立在黑土地上,像白色的巨人一般守護著祖國的北疆線。
邊疆線上的國華投資五礦蘿北一期風電項目。
6月23日,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黑龍江公司圓滿完成全場風機基礎澆筑工作。當首臺風電機組整機吊裝完成的時候,該項目已經進入全新里程碑,向著200兆瓦全容量并網目標發起最后的沖刺。這場答卷的背后,是無數建設者在重重困境中咬牙堅持、合力攻堅的努力成果。
“在攻堅過程中,我們克服了北疆地區冬季長時間的嚴寒,還有各樣的極端天氣,比如說‘邊境特產’‘大煙炮’(黑龍江方言)。”項目負責人朱志龍回憶起去年11月到今年4月漫長的冬季施工時,他的手上經常布滿凍瘡。“這是一種自然現象,在農歷三九前后,氣溫會驟降至零下30攝氏度,大雪后揚起陣陣狂風,風雜著雪粒迅速翻滾,如煙霧騰起將人的視線全部淹沒,砸在人臉上生疼。”
北國,寒風、暴雪,在風中狂舞著枝丫的樹,還有一群在極寒天氣下還堅守北國邊疆的能源人。
在這種情況下,極端天氣和凍土層成為施工路上的“攔路虎”,按照規范要求,冬期施工時混凝土入模溫度不得低于5攝氏度,可是室外的溫度已經達到零下30攝氏度,怎么辦?項目部在此基礎上嚴格把控、提高標準,將混凝土出機溫度監控指標提升至不低于10℃,以保證混凝土強度。該公司姚會南緊盯實時監控屏上的入模溫度情況,確保整個基礎一次性澆筑完成。澆筑完成后還為風機基礎“穿”上三層保溫膜,在項目部堅守了90個日夜。“看到30臺風機基礎全部通過探傷檢測,合格率100%,一切都值了。”一句話,道出了在場所有員工的心聲。
完成首臺風機基礎澆筑。
而在另一側,征地協調專班負責人劉名臣正在深一腳淺一腳地在沒過膝蓋的雪地里行走,準備去村民王大叔家探討征地問題。“村民王大叔家的耕地補償問題,我們談了整整半個月”。他翻開那本已經卷邊的協調日志到標有王大叔家的那頁,對隨行的尹翔鐸說,“他主要擔心施工會影響農田灌溉,我們這次給他講一下最新的農業政策,待會請縣里來的農業技術員帶他去地里現場講解,王大叔家生活比較困難,咱們得認真做好他家的補償工作才是。”“政策解讀+實地丈量+定制補償方案”這套“組合拳”,緩解了王大叔心中的疑慮,通過一戶一策、耐心走訪的工作思路,僅用60天完成了所有的征地工作,效率提升了50%。
寒來暑往,隨著冰雪消融,項目的雛形也逐漸清晰,同樣加深的,還有與當地居民的情誼。
今年5月,項目施工進入加速期,“今年春天雨水特別多,晴天少,當地農民搶抓一切晴好天氣播種。而下田道路與施工道路重疊,經常會引發矛盾。”施工隊長劉曉東看到這一情況,為不誤工期同時也不誤農時,他稍加思索,決定用兩步法破解“用路難”。
凌晨四點,他帶著工人去擴建臨時道路,新鋪就的碎石路又寬又闊,獲得了村民的一致稱贊。同時調整施工時間,將“黃金時段”讓路給當地村民。“白天農機要下地,我們就暫停施工,晚上打著大燈接著干。有次連續加班一周,兄弟們累得直不起腰,但沒人喊過苦”。協助施工的項目部員工姜瀚看著已經出苗的農田,擦了把汗,笑著補充:“我想起了孩子繪本上‘六尺巷’的故事,我們主動退一步,現在與村民的關系更親近了,有幾次施工車陷在泥里,他們還主動冒雨趕來幫我們拉出來。”
國華投資蘿北項目部員工施工期間慰問周邊貧困居民。
邊疆版“六尺巷”,既是央企擔當的展現,又是傳承的延續。
“我的爺爺是1960年畢業的大學生、姥爺是轉崗軍人,都是當年‘上山下鄉’運動第一批報名的共產黨員,堅守在北國邊疆60多年了。過去,他們為當地人民帶來知識和文化,共同奮斗,把這片土地從荒地建成如今繁華的城市。現在,我也要用自己的堅守讓國家能源集團發出的綠電輸送到祖國北疆的每一個角落。”安全員李佟成說。據悉,該項目全容量并網后,年發電量可達6.06億千瓦時,減碳量超65.21萬噸,可供當地約40萬戶居民一年的用電量,度度“綠電”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北疆地區每一個角落。
黑龍江水奔騰不息,項目攻堅步履不停。在國家能源集團“建設者”們堅守的身影下,國華投資五礦蘿北一期風電項目向全容量并網沖刺,而在他們身后,“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公益廣告牌上的大字在黑夜里熠熠生輝。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