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6-20 16:16
王婧
走入國家能源集團烏海能源蘇海圖煤礦東排土場的1280東邊坡,夏季熱烈的風吹過,坡上綠油油的芨芨草隨風搖擺,令人感覺舒爽愜意。誰能想到,這片“會呼吸”的土地下,埋著1.2萬方從黃河撈起的“泥疙瘩”——這些曾被視作“廢棄物”的黃河底泥,如今正通過一場生態實驗,在沙漠邊緣演化成“生態土”,孕育出“新生命”。
從“頭疼事”到“試驗田”:黃河底泥變身生態土壤
“每年黃河清淤都會產生大量底泥,堆在岸邊占地方,曬干了還起沙塵。”蘇海圖煤礦總工程師高峰翻出舊照片,畫面里的黃河底泥呈灰黑色,黏糊糊的像團漿糊,“這東西含水率高達80%,沒養分、板結嚴重,曬干了風一吹,到處都是‘生態負擔’。”
職工在鋪滿“生態土壤”的邊坡上種植草種。
與此同時,蘇海圖煤礦排土場正面臨另一個難題:裸露的沙土年年被風吹成“沙塵暴源頭”。即便覆了土,一場雨還是會把養分沖得精光?!熬拖裨谏衬锓N地,種子剛發芽就被‘渴死’?!必撠煬F場施工的安健環科科長曾兆華指縫間漏下的全是細沙。
如何讓黃河底泥“變廢為寶”?2022年,烏海能源聯合6家科研院所啟動“黃河底泥生態化利用”項目,旨在解決“烏海湖底泥淤泥安全處置與生態高值化利用”“烏海及周邊地區礦山及堆填場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兩大核心工程難題。該項目把蘇海圖煤礦340畝排土場劃為試驗田,其中170畝由企業自營,170畝對外招標——一場“泥沙聯姻”的生態實驗就此拉開序幕。
要讓黃河底泥變身“生態土壤”,首先得治“病”。“剛撈上來的底泥,有機質含量幾乎為零,比沙漠還‘貧瘠’?!睂<覍W者以實驗數據發聲,最終篩選生態劑、Ⅰ型和Ⅱ型微生物菌劑、抑塵劑等六種功能菌劑,經過發酵來分解重金屬、激活有機質、“吃”掉底泥里的硫化物。
治理后的蘇海圖煤礦東排土場1280東邊坡。
2023年5月,1.2萬方黃河底泥被拉到排土場東邊坡。職工們先用挖掘機把泥堆攤平,按比例撒入菌劑、秸稈粉和礦渣——“這相當于給泥疙瘩‘熬粥’,秸稈粉提供碳源,礦渣補充礦物質,菌劑就是‘發酵劑’?!备叻逯钢F場留下的痕跡說:“每堆泥都得翻拌三遍,第一遍撒料、第二遍揉勻、第三遍蓋膜,就像揉面團,確保每一塊都能均勻發酵?!?/p>
三個月后,當揭開最后一層膜時,灰黑色的淤泥竟變成了棕褐色,用手一捏能成團,松開后又慢慢散開。“這說明保水性好了,而且能聞到淡淡的腐殖質味,跟農家肥似的?!痹兹A抓起一把土放在鼻尖聞,眼里透著興奮,“檢測顯示,有機質含量從0.3%漲到了2.1%,重金屬浸出濃度低于國家標準,完全能當‘生態土壤’用了?!?/p>
從“試種”到“扎根”:為邊坡“繡”上“希望的顏色”
2023年10月,改良后的黃河底泥被均勻攤鋪在排土場邊坡,厚度達30厘米。接下來,輪到草籽“登場”了。
“我們選了12種草籽,分‘早、中、晚’三期生長——早熟的披堿草先固沙,中期的紫花苜蓿養地,晚熟的芨芨草防沖刷,就像給邊坡配齊了‘生態接力隊’?!备叻逭归_一張種植圖,圖上密密麻麻地標著每個區域的草種配比,“怕草籽被風吹跑,我們還混了燕麥‘護苗’,這叫‘以短養長’?!?/p>
2024年夏天,首批披堿草冒出了嫩芽,雖說只有5厘米高,卻像給黃土坡繡了層綠邊;到了秋天,紫花苜蓿開出紫色小花,根系已經扎進底泥20厘米——“以前下暴雨,邊坡會被沖出‘水溝’,現在草把泥‘咬住’了,雨水順著草葉滲進土里,坡下的排水溝里都沒多少泥?!备叻宥自谶吰孪?,指著巖石上的青苔說,“你看,連苔蘚都長出來了,說明這兒的氣候變濕潤了。”
治理后的邊坡栽種的綠植健康生長。
最棘手的問題當屬后期養護。今年開春,項目進入管護期,白天忙生產,晚上背著噴霧器來除草,草長得比苗快,稍不留神就會“喧賓奪主”。蘇海圖煤礦安健環科職工擼起袖子,胳膊上全是被草葉劃出的紅印,“看著綠油油的邊坡,那種獲得感真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傍晚,夕陽為東排土場邊坡的綠草鍍上金邊。高峰蹲在當年堆泥的地方,隨手拔起一株芨芨草,根系上還沾著濕潤的底泥——兩年前的“泥疙瘩”,如今已變成能“攥出水”的營養沃土。
“看這草,根扎得多深?!彼^察著草根部,“以前這兒風一吹就起沙,現在草把泥‘綁’住了,泥又給草‘喂’養分,利用微生物保水技術與工藝,植物成活后可少澆水甚至不澆水,這不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嘛?!贝藭r,晚霞滿天。這片曾被視作“生態死角”的排土場,正用1.2萬方黃河底泥的“蛻變”,寫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篇章。
從“令人頭疼的廢棄物”到“會呼吸的生態土”,這場實驗的意義早已超越技術本身,原來最好的生態治理,從來不是“改天換地”,而是讓每一份“自然的饋贈”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態坐標。如今,“黃河底泥”成為點亮生態未來的“金色鑰匙”,烏海能源人在這片土地上,用擔當與智慧書寫著人與自然最動人的“雙向奔赴”!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