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6-16 09:19
——探索“南來北往、江海同護”生態繁榮新路徑
王緒隆
在黃海之濱的如東灘涂,每當潮汐退去,成群的勺嘴鷸、黑臉琵鷺等珍稀鳥類或低頭覓食,或振翅飛翔,與遠處的海上風機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作為國家能源集團重要的海上風電開發主體,龍源江蘇海上公司始終堅持“開發優先、生態協同”原則,積極探索“南來北往、江海同護”生態繁榮新路徑,為協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與綠電開發提供可借鑒的新范式。
江蘇沿海水域,既是丹頂鶴、勺嘴鷸等瀕危鳥類的重要棲息地,同時漁業資源豐富,維護海洋經濟與生態保護平衡至關重要。龍源江蘇海上公司在風電場建設初期即建立合理用海開發模式,注重工程項目科學選址,研究工程建設對海洋底棲生物、浮游動植物及漁業資源的影響,最終形成“生態兼容型”開發模式——將風電場建設與當地紫菜、文蛤養殖區以及鹽城濕地珍禽保護項目巧妙融合。項目建設中,在鋪設連接海上升壓站與陸地開關站的海纜時,特意繞過濕地保護區;在機位布置上為漁業作業預留充足空間,實現風電樁基與海洋生物棲息環境的和諧共處。
為候鳥搭建“生態驛站”,讓灘涂成為它們南北遷徙過程中重要的“中轉站”。2012年,該公司聯合“勺嘴鷸在中國”等國內外鳥類保護機構,在如東海上風電場建立全球首個海上風電場鳥類觀測站,填補了我國海上風電對鳥類影響研究的空白,為全球海上風電項目的鳥類保護提供了寶貴經驗。除了觀測研究,該公司還在海上升壓站安裝聲波驅鳥器,避免海鳥誤觸電氣設備;在風機塔筒上繪制鳥類警示標識,引導候鳥安全飛行;定期組織志愿者清理灘涂垃圾,為鳥類營造干凈的棲息環境。如今,如東灘涂的候鳥種群數量逐年增加,曾經難覓蹤跡的黑臉琵鷺、鸻鷸等珍稀鳥類頻繁現身,成為生態改善的“活名片”。
龍源江蘇海上公司第一個項目——如東海上風電場所處灘涂區域由千百年來長江與黃海相互作用形成。為助力黃河、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該公司十多年持續開展“藍色保護”行動,送一尾尾活潑的半滑舌鰨、大黃魚、三疣梭子蟹等本土物種“回家”。截至2024年,該公司累計投入超過6000萬元,在黃海、東海海域投放各類魚苗、蟹苗、貝苗超過10億尾(株)。
經過十多年深耕,龍源江蘇海上公司在黃海之濱書寫了一段生態與經濟共榮的傳奇:該公司在江蘇沿海建成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累計超過200萬千瓦,年發電量可供千萬家庭使用;同時,區域內海洋生物多樣性指數和候鳥種群數量不斷增長,實現“發電綠”與“生態藍”交相輝映。
責任編輯:劉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