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6-05 08:59
柏成 袁婧雯
5月27日,在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罡楊鎮純垛村,一場“簽約儀式”正緊鑼密鼓地舉行,村民孫大爺早早就來到了現場:“今天這片光伏板下的魚塘招租,我打算租來養殖螃蟹,這樣在家門口就能有不錯的收入。”他笑呵呵地在合同上簽上了字,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期待。
罡楊鎮純垛村部分光伏航拍圖。
5月21日,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江蘇分公司首個“漁光互補”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只見一方方水塘星羅密布,連綿成片;一片片光伏板整齊劃一,向陽而列。“我們憑借‘光伏發電+水下養殖’的場景應用,探索出自然與科技融合的綠色發展新路徑,走出了‘光伏+漁業’的雙贏之道,全力助力當地百姓增收的同時,也讓鄉村‘綠起來、亮起來’。”泰州項目部現場負責人李忠權說。
從“水塘廢地”到“藍色沃土”,需要揮灑多少汗水去耕耘?
一個成員平均年齡只有28歲的團隊,用時465天,造就一個147.2兆瓦的巨型光伏陣列。當項目拔地而起時,從樁基施工到組件安裝,從土地移交到送出建設,在每一塊光伏板上都有團隊成員的智慧與汗水。
自項目開工以來,400余名參建人員錨定建設目標不放松,全力攻克土地移交、施工組織等困難,積極溝通聯系相關單位,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快干精神,奮力奔跑在項目建設之路上。
打樁組,一臺臺打樁機將一根根鋼筋混凝土管樁扎入水底;安裝組,安裝著每一個支架、每一塊光伏面板、擰緊每一顆螺絲;質量組,嚴格執行三級驗收,無論是支架、組件還是線路接線,都嚴格自檢、巡檢;安全組,盯牢每一個工作面、作業點,未有半分懈怠;項目管理人員,時刻駐守現場,及時解決發現問題,以保證項目穩步有序推進。
項目打樁組人員施工現場。
然而,水面光伏建設不同于陸地,面對作業面逼仄狹窄、作業船機動性不足、水上作業效率不高......如何保障現場安全文明施工?經采取系列環保措施,樹立公告牌,提高員工安全環保意識;作業船配備垃圾袋,個人物品、施工廢料,統統裝袋回收,統一清運,減少固體廢棄物的污染,有效保證了現場干凈整潔。
項目施工隊伍作業船在開展環保作業。
為確保魚塘土地移交順利,保證項目建設“不斷檔”。該項目落實專人一家一戶對接、協調,提前獲取清塘時間,不厭其煩地溝通,最終得到了魚塘主的認可。在施工中,甚至有部分漁民或自愿加入到協調隊伍中,幫助項目部入戶到家,解決問題,或參與光伏建設,進行光伏板搬運、安裝等勞作,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美麗家園。
“除了與村民溝通原有魚塘土地回收,施工中的組織協調,也是一件難事。”李忠權介紹說,“因同時施工的魚塘分布多且散,組織協調人員、車輛、機械等進出場作業,就尤為重要。我們必須提前安排出各個作業面的工作,計算施工最短時間、車輛進出最佳路線。”好在各個參建單位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各區域施工班組對照任務表、施工圖,嚴格把關每項工作,精誠協作,最終完成項目全容量并網任務。
項目“水上發電、水下養殖”綠色循環模式實景圖。
光伏板下波光粼粼,光伏板上托舉希望。“今年我認領了200畝池塘,打算投放螃蟹、魚苗,一直在外務工的兒子也打算回來幫我養殖,除去成本,預估今年能增收10萬元。”村民向李忠權暢想著以后的好日子。
該項目通過土地租金、增加崗位、幫扶增收等方式惠及周邊村民,帶動了當地百余名漁戶轉型。更令人驚喜的是,光伏陣列成了候鳥遷徙的“服務區”,白鷺時而在板間翩躚,時而掠過泛起金波的水面。村民老周笑著說:“現在生態好了,塘里魚蟹肥了,連鳥都來做鄰居!”
泰州“漁光互補”項目升壓站。
“未來,我們將繼續積極探索‘光伏+生態科技’‘光伏+鄉村旅游’等新場景,并以‘公司+漁戶’的模式盤活2900余畝水塘,用于特色養殖,助力更多村民走上富裕之路”。站在光伏矩陣前,李忠權望向遠處,信心滿滿地說道。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