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5-23 10:43
楊建強
想象一下,未來的汽車不再加油,而是加注由陽光和水制成的氫氣,燃燒后只排放水蒸氣;工廠不再依賴化石燃料,而是用太陽能電解水產生的氫能驅動生產——這并非科幻場景,而是正在發生的能源革命。太陽能取之不盡,但受晝夜和天氣影響,難以穩定供電;氫能清潔高效,但傳統制氫方式依賴化石燃料,仍會產生碳排放。如何讓兩者優勢結合?科學家們找到了一把關鍵鑰匙:利用太陽能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實現真正的綠氫生產。這場“光與水的綠色化學反應”,正在重塑人類能源的未來。
氫能:為什么我們需要它?
氫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其作為能源載體具有三大優勢:零碳排(氫氣燃燒或通過燃料電池發電時,唯一副產品是水,完全不產生顆粒物、硫化物或者CO?)、高能量密度(單位質量氫的熱值是汽油的3倍,適合航空、重卡等高耗能領域)、可儲存性(氫能長期儲存,彌補風能、太陽能間歇性缺陷)。然而,傳統制氫方法還面臨著一系列困境。目前全球95%的氫來自天然氣重整或煤制氫(簡稱“灰氫”),每生產1噸氫排放約10噸CO?。即使通過碳捕捉技術制成“藍氫”,仍無法徹底脫碳。因此,可引進太陽能制氫(綠氫)作為真正的清潔能源解決方案。
太陽能如何變成氫燃料?
太陽能制氫的核心原理是光解水(Photoelectrolysis):利用太陽能將水(H?O)分解為氫氣(H?)和氧氣(O?)。目前太陽能制氫主流技術路徑有:光伏+電解水(PV-EC)、光催化直接制氫(PEC)以及太陽能熱化學制氫等。“光伏+電解水”(PV-EC)步驟為:先利用光伏發電板將陽光轉化為電能,再將電能輸入電解槽,分解水分子。“光伏+電解水”技術亮點為:電解效率高達70%-80%。全球最大項目:中國寧夏的“光伏—氫能綜合示范工程”便是采用的該技術,年產綠氫2萬多噸;光催化直接制氫(PEC)步驟為:先模仿植物光合作用,用特殊材料(如二氧化鈦)在陽光下直接催化水分解。該技術目前還面臨催化劑壽命短,規模化難度高的問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德國科學家開發出了新型鈣鈦礦光催化劑,將制氫效率提升至了19%;太陽能熱化學制氫步驟為:聚焦太陽光產生高溫(1000℃以上),驅動金屬氧化物循環反應分解水。該技術優勢在于無需電能轉換,效率潛力超過30%。
太陽能制氫關鍵技術挑戰與突破
太陽能制氫效率瓶頸:光伏電解水綜合效率約10%~15%,遠低于理論極限(30%),可通過開發多結太陽能電池(效率超40%)+低溫電解槽的方式加以解決;太陽能制氫成本難題:綠氫成本目前約3~5美元/公斤,目標是2030年降至1美元/公斤,其降本路徑為:規模化電解槽生產(如中國堿液電解槽成本已降60%);太陽能制氫儲運與安全:氫氣易泄漏、易燃,需高壓壓縮(大概700大氣壓),將氫氣壓縮至原體積的1/800,或者轉化為液態(-253℃)運輸,又或者采用新型材料儲氫,如金屬有機框架(MOFs)、氨(NH?)轉化,具體可參考日本“氫能社會”試點用有機液體儲氫技術(LOHC)破解該難題。
全球應用:從實驗室到產業
太陽能制氫在交通領域的應用。例如:豐田Mirai、現代NEXO等氫燃料電池車已商業化,行駛時僅排放水蒸氣;中國“氫能重卡”在港口、礦區推廣,單次加注續航超800公里,遠超電動卡車;空客計劃2035年推出氫能客機,航程超2000公里。太陽能制氫在工業脫碳領域的應用。例如:鋼鐵巨頭安賽樂米塔爾用綠氫替代焦炭煉鋼,減少90%碳排放;化工行業將綠氫用于合成氨、甲醇等。太陽能制氫在能源儲備行業的應用。例如,澳大利亞“亞洲可再生能源中心”計劃用26GW風光電制氫,出口亞太;德國將廢棄鹽穴改造為氫儲能庫,調節電網波動。
未來展望:氫能社會的鑰匙
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50年綠氫將滿足全球12%能源需求。但實現這一愿景需:(1)政策支持。如歐盟碳邊境稅、中國“氫能產業中長期規劃”等。(2)技術協同。如風光電成本下降+電解槽技術迭代;(3)基礎設施。如全球需新建超5萬公里氫管道。
從陽光照射到水分子斷裂,再到氫氣點燃引擎——這場“綠色化學反應”的背后,是人類對可持續發展的終極追求。正如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喬治·奧拉所言:“氫能是未來的能源,而太陽能是制氫的最佳途徑。”或許不久后,我們回望今天,會發現綠氫的崛起,正是碳中和時代的真正起點。(作者來自廣西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欽州靈山供電局)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