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1-22 11:06
徐梓沐
21個項目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9個項目獲2024年度電力科學技術獎,實現ISO、IEC、ITU三大國際標準“全解鎖”……
2024年以來,國網浙江電力在高等級獎項、高等級成果等方面不斷刷新歷史最好成績。科技創新“十年磨一劍”,奪目的成績在驗證科技創新實力的同時,也展示了該公司科研布局的前瞻性。
落子·擘畫藍圖
科技創新這盤棋,國網浙江電力從進入“十四五”就在謀劃了。
“十四五”以來,我國進入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攻堅期,高效、清潔、可持續的新能源產業迎來全新發展階段。2023年,我國能源轉型投資達到6760億美元,成為全球能源轉型投資最多的國家。
具體到浙江來看,浙江是典型的資源小省、用能大省。浙江地處中國東部沿海,能源資源相對匱乏,綠色保供很大程度依賴外來能源的輸入和新型能源的開發。2021年,浙江提出“風光倍增計劃”,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持續推進能源清潔化進程。但這也給電網帶來了“困擾”。
在供給側,超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將給電力系統的電力與電量平衡帶來巨大的壓力;在負荷側,參與互動的電網主體日益多元,電源與負荷將不再是獨立的始末兩端,而是變得雜糅共陳。
“以風光為主的新能源在推動能源清潔化的同時,電力系統日趨復雜是可預見的趨勢。”國網浙江電力科技部副主任李豐偉說,風光等新能源發電量受天氣變化影響較大,天然具有隨機性和波動性,難以預測和控制,電網需不斷調整以適應這種不穩定的供電特性。
為了在新能源大發的趨勢下讓大電網穩定“軟著陸”,國網浙江電力選擇科技創新先行。不過,科技創新投入大,見效慢,浙江電網為何“偏向虎山行”?
“‘3060’國家戰略及‘兩個示范’公司發展目標,要求我們進一步秉持科技創新戰略,不斷創新突破,著力打造更加綠色、經濟、安全的新型電力系統,為浙江省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國網浙江電力科技部成果處處長陳曉剛表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僅是保障國家經濟安全與產業安全的戰略支撐,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在組織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激活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0年,國網浙江電力編制了公司“十四五”科技規劃,全面系統地謀劃了“十四五”期間公司科技創新的攻關方向和示范工程,有效指導了科技創新工作全面啟動。
布局·聚焦痛點
“隨著省域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持續推進,各種新的技術問題不斷出現,要實現原創性、引領性技術突破,必須針對關鍵核心難題集中公司科研資源開展全力攻關。”李豐偉說。
為進一步聚焦省域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運行的痛點難點,國網浙江電力聚焦源網協同發展、系統運行控制、裝備性能提升、數智化賦能四個科技攻關方向,布局推進15項重大科研攻關任務和5項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細化編制形成《新型電力系統重大科技攻關任務》。
“對于社會而言,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主要區別可能在于是否清潔綠色,但對于電力系統則復雜得多。”國網浙江電科院電網技術中心副主任陸翌舉了個例子,傳統的煤電、氣電等電源分布于城市電網各處,發出的電能可以就近并入電網,而浙江大規模的新能源主要分布在海上,需要經過漫長的電纜傳輸才能實現并網。僅這一問題就足夠讓電力系統頭疼了——長距離大容量電力傳輸時,工頻輸電因海纜容性充電無功問題難以滿足需求,新能源接入易導致功率波動和電能質量問題,影響海島電網穩定性;而柔性直流輸電又面臨著海上換流站這個“巨無霸”的建設運維的難題,“一座±400千伏、110萬千瓦容量的海上換流站成本能夠達到18億元,單位兆瓦質量達到了20噸。”陸翌說。因此,國網浙江電力布局于中遠海風電送出的柔性低頻輸電技術應運而生。
在《新型電力系統重大科技攻關任務》指導下,國網浙江電力因地制宜開展科技創新攻關的腳步越來越聚焦,將“好鋼用在刀刃上”。
此外,該公司還配套開展了實驗平臺建設、學科建設、優化科研投入等有益探索,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十四五”以來,先后攻克直流短路電流開斷和故障恢復等世界級技術難題,鞏固了新能源微網、柔性低頻輸電、500千伏短路電流柔性抑制等技術領域優勢地位,在電能表智能檢定、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需求響應等方面都取得了原創突破。
厚勢·精準發力
科技成果只有通過轉化應用,才能成為現實生產力。2024年,國網浙江電力在關鍵技術研發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布局,將工作重心側重到示范應用上,通過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力度。
12月2日,國網浙江電科院柔性多狀態系統示范工程骨干丁超正在電力電子實驗室開展高效經濟的小型化柔性互聯技術的研究工作。這是對杭州市錢塘區柔性多狀態系統示范工程的進一步探索,將針對不同互聯場景提供定制化的互聯方案,打造“小而精”的輕量化互聯裝置,為配電網的柔性靈活運行提供新型解決路徑。
“配電網對生產、生活至關重要,影響著電能分配、民生服務和經濟發展。解決了配電網的聯接問題,就能改善民眾的用電體驗。”丁超介紹。經過近十年的攻關,該團隊通過引入柔性技術,實現了電力系統開關的改造,實現不同供區間電能的靈活互濟,經濟有效地解決了供區重載問題,有效提升供電可靠性。
“重點技術的突破,對行業整體發展有著重要的示范意義。”陳曉剛介紹,科技示范項目的意義在于能夠將創新技術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通過實踐驗證技術的可行性和效果,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同時為政策制定和市場機制的完善提供實證基礎,促進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不讓發展等電。除柔性技術外,近年來,國網浙江電力還聚焦電氫耦合、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超前布局示范工程建設,并先后在杭州、寧波、臺州、麗水四地建成工業園區、產業基地、海島和鄉村等多場景氫能示范工程,在全省推廣應用量子通信技術等。這些項目的試點經驗,將有力提高電力系統的整體智能化、綠色化水平。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我們將不斷打破思維關系和框架束縛,緊盯行業前沿,開辟新技術、新機制、新體制,持續優化科研布局,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國網浙江電力科技部李豐偉說。
創新驅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道路上,國網浙江電力“零幀起手”開展科技創新,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故事仍在精彩上演。
責任編輯:于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