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4-09 16:47
——訪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能源數字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孫藝新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楊娜
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過程中,隨著近年來新能源的高比例快速增加,急需推動電網的智能升級,來全面提高電網優化配置資源能力、多元負荷承載能力及安全供電保障能力。那么,被反復提及的數智化將會如何助力電網系統穩步發展推進能源轉型呢?記者采訪了國網能源研究院數字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孫藝新。
中能傳媒:您如何理解與認識數字賦能新型電力系統?
孫藝新:大家已經形成一個基本的認識,就是能源轉型不僅是為了滿足現在高比例的新能源的增加,實際上也是對能源的生產消費底層邏輯的一次重構。特別是在當前,光伏新能源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一個高質量發展的過程,所以我們不會再去單純地追求量的合理增長,還是要把質的有效提升充分地考慮進來。
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過去我們會主要關注電源和電網,現在還會重點考慮與新能源相關的氣候因素,市場變化、儲能以及碳因素。對這些因素的此消彼長和動態變化,都需要我們重新認識這個系統該怎么跟產業相關的市場主體實現互動,實現更好發展。
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夠通過數智化的方式釋放新動能,關鍵要站在全產業鏈、全社會的全局視角,使數智化成為驅動創新發展的新動力。這與當前國家所倡導的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高度契合。
中能傳媒:您認為數智化通常會以何種形式賦能?
孫藝新:我們認為數字化主要以三種方式賦能。
第一種就是直接的賦能,通過這種信息的互聯互通,特別是把產業鏈的上下游從源網荷儲數碳,乃至其他產業同能源產業耦合,都需要信息的連接。
第二種是間接的賦能,也就是以數據流支撐生產決策優化,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的深度融合,實現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
第三種是數字化智能化與綠色化高端化的融合賦能,更會由此帶來改變能源生產消費傳統習慣的新模式,并改變原有的產業結構。
例如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光伏風電消納問題,導致縣域的配網壓力大,高電壓、過載情況較為普遍,對電力系統也帶來非常大的安全隱患。解決方式主要靠配電網的改造、投資,除此之外還需要數智化的手段降低系統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這也是在能源領域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未來電網的功能形態的轉變,可能會是大電網和配電網、微電網的組合形態。這種混合的電網形態,必然也會催生多種市場主體參與,由此形成源網荷儲數碳更多種方式的協調互動。比如,微電網可能更多地需要新的智能化的技術手段,使得所在網域內的多種類型的能源與負荷系統、儲能系統形成合力。
截至2023年12月底 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29.2億千瓦。理論上說,如果所有的電動汽車同時充電,整個電力系統是難以支撐的。所以也需要進行時空的有序優化,這也是當前電網需要考慮的重點之一。
中能傳媒:當前,人工智能是熱門話題,不僅可以給新質生產力注入最重要的動力,而且可以成為“雙碳”產業創新的基本要素。您如何預判人工智能的發展?
孫藝新:我認為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可以用于直接見效的應用場景,如巡檢技術、智能作業、營銷客戶服務等。不遠的將來還將應用于電力系統的生產運營的核心場景中。比如,實現對新能源的可測、可調、可控以及信息的交互之中,增強整個系統中源、網、荷、儲的互動,以及能源電力行業與制造、采掘、交通等行業的耦合聯動。
對于電力企業來說,加快應用場景聯合開發、補足自身算力和技術底座短板是下一步需要考慮的重點。
今年國務院國資委專門對人工智能進行了產業部署,央企也在考慮規劃相關的一些戰略。我們認為,包括算法、數據可能都是下一步需要重點補的短板。針對電網企業這種大樣本的訓練數據,針對下一步電力運行中的用戶的行為數據,還是需要進一步梳理和積累。
中能傳媒:電力和算力的融合,通常在儲能、數據中心更被重視。您認為,電力數據與算力的融合,應如何更好落地?
孫藝新:我們在電網做過一些嘗試,但更多是在資源要素的共享、復用的層面。
下一步的重點是把算力服務電力、電力服務算力兩者相互融合作為重要的考量。特別是電算力的混合調度,包括參與虛擬電廠的競價、電算力對終端用戶的一體化服務等深度的融合方式都值得重點關注。
中能傳媒:數字賦能就是將數字化和業務的創新模式相結合。目前,您的團隊有哪些探索?
孫藝新:我們過去與鄭商所有過合作,聯合開展針對氣溫的指數期貨產品研發,力求通過這種金融的衍生品為能源電力系統提供更多具有選擇權的知識供給和風險對沖工具,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充分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我們在國網公司內部也在研發針對尖峰時段用能權的數字憑證技術,正在與一些省市電網企業合作開發相關數字能源產品。
同時我們團隊也注意到,國外智庫已圍繞著能源人工智能應用前景作出了他們的判斷。基本的共識是,人工智能一定要去解決當前能源系統電力系統難以理解的復雜性問題,同時要注意隨之帶來的科技倫理問題。比如,當未來人工智能深度參與到電力系統之中,對普通用戶而言,可能會帶來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上的矛盾,這些問題都需要再發展再解決,讓科技更好地服務于人。
我們認為,雖然說數字化、智能化在當前解決新能源消納、新能源產業制造出口,可能還覺得有一定的力不從心,但是未來一定是向數智融合、業數融合、數實融合的方向去發展,也會帶來真實的生命力。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會重新定義數據的價值。
責任編輯:閆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