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1-11 17:46
馮亞杰
“一片寂靜。一片黑暗。只有各自頭上礦燈的一星豆光勉強照出腳下的路。”“頂梁上,破碎的矸石嘩嘩往下掉。鋼梁鐵柱被大地壓得吱吱嚓嚓的聲響從四面八方傳來……”“整個大地似乎都搖搖欲墜。”這是《平凡的世界》里孫少平下煤礦時的場景,相信這也是很多人對井下采煤的固有印象:礦工滿身泥污,在充滿煤塵的黑暗巷道中鉆孔、爆破、挖煤,工作臟苦累,而且強度大、風險性高。
日前,筆者走進中煤天津設計公司承擔中國中煤姚橋智能化示范煤礦,見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整潔敞亮的地面調度指揮中心里,技術人員按下煤礦掘進智能操控按鈕,便可遠程實現井下工作面掘進、支護、運輸等成套設備的“一鍵啟動”自動作業;調度指揮大屏幕實時“直播”掘進采煤作業過程:采煤機記憶截割、液壓支架自動跟機、刮板輸送機自動推移,“三機設備”默契配合,智能聯動;割落的“烏金”,通過帶式輸送機源源不斷運往主井……大屏幕上,井下的智能化掘進、采煤、運輸等系統運行狀況,一目了然,盡數掌握。
2019年,中煤天津設計公司煤礦智能化技術攻關團隊伴隨著煤礦智能化建設大潮應運而生,并逐步成為引領煤炭行業智能化變革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用最先進的智能化技術裝備,把煤礦工人從黑暗危險的環境和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煤炭行業工程設計大師,也是該團隊負責人郭大林說道。
這是他們的執念,也是初心。
2020年,團隊承接了中國中煤首個智能掘進領域的重點科技項目“煤礦智能掘進工作面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該技術在國內煤炭行業領域尚為空白,團隊邊學邊干,從“探、掘、支、運、輔、集控”全工藝、全方位、全要素研究攻關了以懸臂式掘進機為主要工藝裝備配套模式的智能化掘進工作面成套關鍵技術與裝備,極大提升了掘進工作面安全保障能力,推動了煤礦掘進智能化技術的進步,對我國煤礦90%以上的掘進巷道具有復制推廣意義。
不僅采煤更加安全智能,后續的洗選同樣要智能化、高效化、安全化、標準化。團隊聚焦“數字服務”“智能洗選”,努力打造“智慧選煤廠樣板工程”。
中天合創公司門克慶選煤廠是中國中煤第一個選煤廠智能化科研及示范工程項目,團隊重點針對智能視頻技術與設備在線監測系統開發,利用AI智能識別算法與無線傳輸技術實現了重要生產區域實時監控與設備健康狀態的精準掌握。
在中國中煤王家嶺煤礦選煤廠主廠房內,8臺大型壓濾機、配套多種裝備形成的浮精壓濾脫水生產功能區格外顯眼,偌大的壓濾系統上下三層,1名工人拿著平板輕點屏幕,129臺設備的運行參數、2977項點位信息即可輕松獲取。這是團隊研發的智能壓濾系統,從根本上降低了人工勞動強度,提升了安全水平,它也是王家嶺選煤廠首個移動化管控、可視化監控、一鍵全協同的生產系統。
2020年3月,國資委啟動“1025”專項工程——“推動BIM基礎軟件平臺國產化”,如同一道“軍令狀”,交到了團隊手里,點燃了團隊的創新熱情,與此同時,也給團隊帶來不小的壓力和挑戰。
團隊人員介紹,當時,國內煤炭行業尚處于數字化轉型初期、行業BIM標準體系長期空白,煤礦建設涉及的諸多軟件只能依靠國外技術支撐。完全沒有任何現成經驗可借鑒,一切都得摸著石頭過河。
為突破卡脖子困境,團隊人員咬緊牙關,自主創新,不斷摸索、試驗,終于成功攻克煤炭行業首個數字信息模型CPIM(計劃和庫存管理認證)、國產BIM工業級三維圖形引擎等多項關鍵核心技術,開發出覆蓋煤礦選煤廠全流程、全業務國際先進的國產大型工業基礎軟件產品,這是煤炭行業第一個運行在100%國產軟硬件環境下,第一個與物理選煤廠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交付的1:1的數字孿生選煤廠,第一個將BIM技術用于選煤廠工程建設期和生產運行期的工程數字資產可視化管理平臺,徹底打通了自動化設備與管理層系統之間的數據壁壘,成功填補煤炭行業BIM標準體系空白。
“我們團隊在成立之初,就下決心要努力讓我們自主研發的軟硬件平臺應用到煤炭行業各領域場景。”郭大林說道。
如今,中煤天津設計公司煤礦智能化技術攻關團隊已從最初的6人技術創新小團隊,發展壯大為百余人的“大技術中心”。其間,先后完成了30余座煤礦智能化專項設計方案,建成了7個智能化掘進和智能化選煤示范工程;累計申報發明專利112項,其中,9項發明專利、19項實用新型專利和25項軟著已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3項技術被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3項技術被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1項技術被鑒定為國內領先水平,主編完成行業標準3項,中國中煤企業標準3項。同時,獲得大大小小數十個行業內獎項和榮譽稱號。
為煤礦工人追“光”,為科技自強追“夢”,未來,相信他們必將乘風破浪,再創輝煌!
責任編輯: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