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3-10-13 17:13
房瑗 閆琢玉
近日,中海油能源發展公司工程技術分公司中海油實驗中心申報的“‘海陸聯動’鑄造一條龍實驗服務品牌”當選中國海油南海西部地區2023年“好課程、好講師、好案例”大賽“十佳精品案例”。
自2020年提出建設“海上移動實驗室”至今,“海陸聯動”一條龍實驗服務累計完成超10萬樣次的探井實驗研究綜合技術服務,將單井實驗分析周期縮短50%,全年提高實驗分析效率80%,有效助力南海“萬億方大氣區”建設。
“海陸聯動”一條龍實驗服務的故事還要從兩年前講起。
爭分奪秒“搶”出報告
2021年7月的一個下午,地質實驗室接到一項特殊任務。直升機將從海上平臺加急運回一批巖屑樣品,需要在24小時內完成巖石薄片分析,得到準確的巖性鑒定數據,為下一步鉆井部署提供依據。
按照常規流程,巖性鑒定需要先對樣品進行薄片制備——即開展鑄體、切割、初磨、細磨、精磨、染色、蓋片等工作,僅制備工序就需要7天。“接到任務后,我們立即成立薄片鑒定突擊隊,第一時間明確分工、部署方案。”中海油實驗中心湛江實驗中心地質實驗室巖礦儲層組班組長黃向勝回憶道。
所有設備、人員馬上就位。當天下午4點,這批特殊樣品運回實驗室,薄片制備工程師楊博、陳海寶接力磨片,薄片鑒定工程師張東峰、羅程飛等分批鑒定。樣品拍照、描述、數據錄入、審核等工作按照事先部署全部井然有序地推進。
晚上11點多,最后一個樣品鑒定完畢,實驗中心第一時間將數據反饋給平臺,7小時爭分奪秒“搶”出的報告為現場作業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撐。
建立“海上移動實驗室”
“如果海上有實驗室,就可以實時開展分析化驗,第一時間獲取更加精確的地層認識,輔助現場鉆井決策。”黃向勝建議道。
但在平臺開展薄片鑒定面臨制備周期長、磨片效率低、設備搬運難等諸多挑戰。為了給現場地質作業提供地層巖性及儲層含油性精細顯微認識,科研人員根據鉆井現場環境要求和安全要求,挑選大量樣品進行實驗研究,研發出“一種細小巖屑巖石鑄體薄片手工磨片”新方法。僅需三種簡單的工具——金剛砂、502膠水、載玻片,就能將巖石薄片的制備周期從18個小時壓縮到10分鐘,滿足海上現場巖石薄片制備的特殊需求。
在縮短巖石薄片制備周期的同時,科研人員通過試劑研發、設備精簡、流程優化等措施,推動有孔蟲分析與鑒定、鈣質超微分析與鑒定、熒光薄片鑒定等技術在海上鉆井平臺的成功應用,在人員和技術的基礎上,建立了“海上移動實驗室”。
將實驗室建在海上,能夠第一時間幫助鉆井現場技術人員精細識別地層巖性及含油性,輔助現場鉆井作業方案優化,支持深水深層新領域油氣勘探開發,實現了海上鉆井地層的實時、快速評價。
打造“海陸聯動”一條龍實驗服務
“海上移動實驗室”雖然在地質作業現場應用效果較好,但受限于平臺空間限制,無法將大量實驗項目建在平臺上。
為了提高實驗效率、縮短分析化驗周期,更好地發揮“海上+陸地”實驗聯動效果,實驗中心與有限湛江分公司和有限海南分公司多部門深入開展“聯盟共建”,創新建立了從鉆前準備到隨鉆跟蹤、鉆后評價的一體化、專業化的“海陸聯動”一條龍實驗服務新模式。
新模式不僅能夠全流程跟蹤鉆井進度,實時了解現場作業問題,也能第一時間建立快速響應機制,提供優質高效的現場服務;樣品“大部隊”運抵陸地后,科研團隊會根據生產研究需求,形成更精確的判斷。
多方共同組織人員開展實驗設計、取樣、送樣,從源頭把控實驗項目的有效性和取樣質量。提前安排部署相關實驗樣品分析時間和周期,專人跟蹤實驗項目分析進度,保證了實驗分析的時效性,隨時為井位研究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
“海陸聯動”一條龍實驗研究服務解決了探井取樣、送樣、挑樣進度慢,實驗周期長,實驗與研究結合不緊密等10多項難題,縮短實驗分析周期50%,提高實驗分析效率80%;加強了實驗數據使用深度,解決了在新領域勘探中遇到的復雜巖性識別、地層快速精細劃分、異常數據快速分析等實際問題。
責任編輯:許艷
校對: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