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8-02 09:46
陳曉嬌
“劉經理,咱們的、咱們的......阻聚劑實驗成啦!”
掛了電話,劉付華經理趕緊喝了一口水,試圖平復心情,消化這個激動人心的消息。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是劉付華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中海石油寧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生產運行九部始終秉持的信仰。在通過科技創新實現能源報國的道路上,他和他的團隊已經奮戰了十多年。
大榭石化生產運行九部集體照。
阻聚劑對于苯乙烯裝置安全生產至關重要,是防止系統發生聚合的基本方法,但阻聚技術昂貴、稀缺,長期被國外壟斷。
“要是能國產化就好了。”這個想法在劉付華心里慢慢萌芽。
在部門會上提出這個想法后,面對不斷傳來的質疑聲,劉付華堅定地說:“外國人能辦到的,我們中國人也能行!就從九部開始,解決掉這個難題。”
就這樣,不服輸的九部人投身到阻聚劑“國產化”的創新征途中。
6月的寧波,潮濕而又悶熱,但深夜里總能看到劉付華與技術人員認真研究資料、討論優化方案的身影。他們一次次試驗,一遍遍修改性能參數,那500多次連續攻關、20000次試驗、10萬字技術報告,就是源源不斷的創新“活水”,流入了阻聚劑這塊能源“良田”,使劉付華和他的團隊掌握了這項關鍵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40年的技術壁壘,實現了中國海油自主研發的阻聚劑在國內工業裝置上的首次成功應用。
劉付華對阻聚劑數據進行分析。
劉付華和他的團隊,就有這么一種做首次、爭第一的精神,那是一種面對幾十年的國際技術壁壘的,一股子不服輸的勁頭,是攀爬技術高峰的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登山者。
對于劉付華來說,攀登技術高峰,早已不是首次做首次、第一次爭第一。
2012年6月,大榭石化上馬30萬噸/年乙苯裝置。
這是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干氣法”制乙苯裝置,如何駕馭這么一個大家伙,誰的心里都沒底。
“反應原料在爐管內汽化后體積將膨脹數倍,這將會對開工后的安全生產造成巨大影響。”開工在即,一項生產難題擺在他的面前,給劉付華帶來了新的考驗。
但他堅信他的團隊有能力也有實力迎接這樣的挑戰。白天,劉付華帶領技術人員上塔學習工藝參數調整,晚上通宵研究開工優化方案,80多米高的塔,一爬就是30個來回,相當于每天在東方明珠塔往返3次。
經過200多個日夜,劉付華和他的團隊研發的“小流量苯循環開工+熱氮氣替代停工”,創新國內同類裝置開停工方法,成功解決了苯在加熱爐爐管內的相變難題,為解決行業難題提供了“海油方案”。這個方案,使裝置的綜合能耗相比國內同類裝置降低27%,二乙苯轉化率達到90%,每年可以節約天然氣7000方,可滿足一座200萬人的城市一個月的生活用氣,技術指標更是連續8年位列行業領先水平。
這還沒完。
“稀乙烯作為煉油化工裝置的尾氣,我國每年資源量高達1900萬噸,折合成純乙烯200多萬噸,如果能把這些資源加以利用,每年能節省多少石油用量?”裝置開工后,劉付華帶領他的團隊繼續利用有限的資源在增產提效上不斷探索。他們研發的“稀乙烯增值轉化高效催化劑及成套技術”,成功實現降本1.3億元,增效3.8億元,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劉付華同技術人員討論對裝置流程進行優化。
創新之水流入能源良田,帶來的是豐產增收。生產運行九部已經榮獲國家授權專利7項,推廣應用了“三新三化”項目3項,還有16項科技攻關成果獲得了科技進步/革新獎。創新永無止境,劉付華將繼續帶領九部團隊,弘揚做首次、爭第一精神,走科技自立自強的能源報國之路,用更多創新活水澆灌能源良田,為奮力譜寫中國海油發展新質生產力、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的新篇章貢獻力量!
生產運行九部作為中國海油眾多基層一線生產部門的縮影,他們聚焦主責主業、國之所需,堅定不移打好增儲上產進攻戰,肩負起能源保供的職責使命,在綠色化工的道路上先立后破,努力將綠色化工的旗幟從大榭島插向全中國。
責任編輯: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