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7-30 14:27
田杰光
天空湛藍,綠意綿延,繁花似錦......走進國家能源集團烏海能源利民公司礦區東側矸石山治理現場,一排排光伏板堆砌成錯落有致的“梯田”,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高低錯落的丘陵被綠草鮮花填滿,蝴蝶和蜻蜓在花叢間翩翩起舞,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展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
圖為生態修復后綠意盎然的矸石山。
從烏金到綠金,從植被貧瘠的矸石山到綠意盎然的沃土良田,自利民公司矸石渣堆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實施以來,秉持著礦產資源合理開發與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并行的原則。經過土壤改良、護坡整形、植被重建、景觀重現等過程,昔日的矸石山渣堆已實現治理區域土地的資源修復利用,復墾后植被覆蓋度比自然原始地貌提高了數倍,治理后的矸石山共計種植灌木29萬余株、喬木2100余棵,綠化面積超20萬平方米,全面改善了礦區生態環境,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圖為利民公司技術人員正在檢查光伏板下植被生長情況。
近年來,隨著植被覆蓋率及生態環境的改善,許多野生動物也陸續在礦山安家。“每次來拍攝的時候,我都會看到石雞出來覓食,偶爾也會有野兔一晃而過……這說明我們的生態保護工作正在發揮作用,礦區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好。”利民公司黨建工作部業務員楊波介紹說。
利民公司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棋盤井鎮的東南部,該地區年平均降水量較低,常有干旱發生,水資源稀缺。針對當地缺水的現狀,綠植采用喬、灌、草混合種植方式,篩選出梭梭、沙棘、駱駝刺等耐旱植物用于生態環境修復工程,通過多年精心養護管理,?植被成活率達到了90%左右,為礦區生態重建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矸石山地質環境問題和高溫火區是制約生態環境修復工程的不利條件,針對這一問題,為避免大規模土壤和植被破壞,該礦采用對周邊環境的擾動較小的鉆孔注漿滅火方式,共計施工鉆孔1785個,深度32298米,注漿量89459.4立方米,治理面積約2.1萬平方米。為消除矸石山自燃安全隱患,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為礦區植物種類群體生長創造有利條件。
圖為利民公司“矸石山生態修復治理+光伏發電”現場航拍。
能源要“新”,生態更要“綠”。迎著朝陽放眼望去,碧綠的草地環繞其中,數萬朵“太陽花”在朝陽的映照下顯得格外生機勃勃,仿佛梯田般層層疊疊地鋪展在礦區上空。將礦山生態治理與新能源開發相結合,利用老舊礦山地形、光照等優勢發展光伏發電項目,采用“矸石山生態修復治理+光伏發電”新能源發展模式,實現資源開發和綠色發展高效銜接,煥發出新的活力。目前,預計每年輸送清潔電能858萬千瓦時,可節約標準煤983.2噸,減排二氧化碳6427噸,年節約成本1104萬元,帶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圖為利民公司技術人員正在查看矸石山邊坡植被生長情況。
“以前這片礦區這光禿禿的,這幾年就大變樣了。這里光伏板不僅可以獲取清潔低碳新能源,還能與礦區生態恢復有機結合。尤其是光伏板下種植的紫苜蓿可以長到一米多高,這些植物都是優質牧草,為當地的牧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飼料來源。光伏板陰影下土壤也得到保護和改善,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利民公司生產技術科業務員馮偉滿懷憧憬地說。
礦區周邊牧區主要分布在礦山北部和東部,作為當地重要的經濟活動。以前,牧民們在這片草原上放養牛羊,依靠天然草場,草場不好時,則需要靠購買玉米稈來喂養。自從利民公司“矸石山生態修復治理+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實施以來,種植的苜蓿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顯著提高了牛羊的健康和產量。同時,苜蓿的深根系改善了土壤結構,防止水土流失,有助于草場長期可持續利用。這一項目為牧區牧民提供了經濟和生態的雙重保障,推動了當地農業和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了經濟與生態效益的雙贏局面。
芊芊不覺林薄成,涓涓不致江河生。近年來,利民公司積極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把守護礦山“綠”底色,補益生態金銀山,作為有效推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支撐和保障。按照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新發展思路,發展新質生產力,全方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堅守生態保護紅線,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用生態“底色”描繪發展“綠色”,譜寫了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環保新篇章。
責任編輯: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