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6-27 16:32
李永剛
六月的國家能源集團勝利能源露天礦,一派熱火朝天向“綠”而行。
在內排土場1035平盤,從礦領導到復墾綠化管理部門負責人,再到綠化班組長、綠化施工隊負責人,一個區域一個區域布局,一個難題一個難題解決;在內排土場到位邊坡,工務隊馬不停蹄削坡整形,疏干綠化隊夜以繼日奮戰;在礦區工業廣場園林綠化區,景觀格局錯落有致,各噴灑系統波光粼粼;在南排土場、露天礦、設備維修中心、儲運中心公共綠化帶,到處都是如毛細血管的噴灌網絡,到處都是翻土播綠的奮戰者,到處都是生態環保的踐行者……
方圓3.4平方公里的露天礦,每天近300多人的綠化隊伍,日夜兼程、久久為功,抗風沙、戰高溫,用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干勁踐行向“綠”而行的莊嚴承諾。
每一滴水都很寶貴
“自春季以來未發生有效降雨,苗木干旱情況較為嚴重,但我們在積極想辦法,有信心爭取把綠色礦山建設得更好。”6月12日,露天礦環境與復墾綠化管理部經理尚志擲地有聲地講到。
勝利能源露天礦屬地錫林浩特地區為干旱少雨、生態脆弱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為270毫米左右,平均蒸發量為1700毫米左右,是降雨量的近6倍。
露天礦東西湖及水倉儲水峰值為79萬立方米,而在綠化季開始后的5月已降至29.66萬立方米,因為日排放量為1.1萬立方米,而灑水降塵和綠化的日用水量為1.6萬立方米,加上降水量少,可以說是“入不敷出”,也可以說是“望水興嘆”。
“建設好綠色礦山,利用好寶貴的水資源至關重要,這是擺在露天礦面前的重要課題,因為每一滴水都很寶貴。”露天礦疏干綠化隊隊長郭曉冬講道。
勇于擔當克萬難,丹心一片謀發展。
面對降雨少、高原草原蒸發量大,綠色礦山用水難等挑戰,露天礦沒有退縮,而是一路披荊克萬難,積極謀劃有效利用好寶貴的水資源的措施。
露天礦在完善疏干排水系統基礎的同時,有力發揮東西湖“冬儲夏用”和南北水倉調節作用,并強化水處理廠工作能力,使疏干水經沉淀、凈化處理后,用于采場降塵、地面清潔和復墾綠化。為提升灑水降塵和綠化效率,露天礦利用采場出水點修建9個水鶴和長達65余公里的綠化噴灑管路,打造“20分鐘加水圈”和遍布礦區節水灌溉系統,筑牢綠色礦山“水系統”基礎工程。露天礦未雨綢繆,通過建設洪水收集水倉,積極提升儲水能力,全面應對綠色礦山用水匱乏的難題,為建設好綠色礦山全力以赴。
每一寸土都很重要
眾所周知,露天礦復墾綠化用土都為地表土,而隨著礦區扇形轉向的深入,地表土逐漸減少,本就稀缺的地表土更加稀缺,而面對復墾綠化區的用土需求日漸增大的困局,露天礦深挖內潛,積智并舉,確保土資源成為綠色礦山建設的重要保障。
為此,露天礦高度重視西地表土的收集工作,利用小型挖掘機選采地表土,待排土場達到標高后再用于復墾綠化。除此之外,還對內排975復墾土進行收集,因為該土壤富含植物根莖,是綠化用土的極佳選擇。據統計,今年以來,露天礦累計回收內排土場東部975水平復墾土28.8萬立方米,內排土場累計削坡5.08萬立方米。“寧愿放慢生產速度,也要收集好地表土,因為每一寸草原土都很重要。”露天礦調度主任張海濤對記者說道。
與此同時,露天礦堅持做到“復墾一塊、穩定一塊、恢復一塊”,積極采用“分層治水、截短邊坡、土壤改良、植物選擇”等快速植被恢復技術,完善邊坡排洪設施,建設了截水排洪設施,防止雨水沖刷形成溝壑,建成了攔水壩、擋土墻,再根據邊坡類型分別采取點撒播草種綠化、草坪綠化、掛鐵絲網客土噴播綠化的方式快速使邊坡復綠,防治水土流失和邊坡塌方。
初夏時節,驅車行駛在露天礦排土場治理項目現場,眼前的一幕幕令人震撼,“層巒疊嶂”般的土場披上了齊整新裝。放眼望去,巨大的土場經過削坡、整形、覆土等工序已被固化,并呈階梯形向上延伸,每一個坡面都被草網沙袋分隔成網格狀,表面已被重新覆土,并逐級向上種植了綠色植被,剛到位的土場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每一方綠都是心血
露天礦充分認識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鞏固綠色存量、做優生態增量、提升景觀質量”上持續發力,不忘初心,苦干實干,用兩個多月時間將占地十幾萬平方米的到位土場“削坡整形”,將20萬余平方米低洼區“精衛填海”,將40萬平方米的內排土場復墾區域“整容化妝”,最終形成植被恢復區60多萬平方米。露天人用勤勞的雙手成功地將一條綠化毯披在礦山排土場上,罩住土壤、阻塵吸塵、美化環境。
但作為缺雨干旱地區,每一片綠都很不容易,每一方綠都是心血。
“礦山由于氣候環境原因,每年綠色的時間很短。這‘一株株綠草和綠樹’是我們在礦山到位排土場栽植的,經過四五月份的覆土、平整、栽植,再到六七月份的養管,在幾乎寸草不生的土場,建出了一抹清新,上萬株各類植物像戰士一樣守護在礦坑旁,抑塵降噪,美化環境。”該礦疏干綠化隊副隊長劉素華指著一大片剛種完草籽的邊坡說。
“因土壤質地差,偏堿性,很難滿足大多數植被生長需求。此外,受氣候、雨水、恢復面積影響,礦區植被成活率也是較難保證的。”該礦環境與復墾管理部技術員于志成講道。
但是,為了鞏固提高礦區綠化成果,露天礦化壓力為動力,克服施工人員多,人員綠化經驗有限、人員結構復雜的困難,全面做好各類入場培訓,合理調配工作區域及時間,合理安排中午高溫休息用餐時間,減小人員勞動強度,提升人員工作效率。通過全面開展覆蓋度不滿足要求區覆土、旋耕、混播草籽、加大灌溉力度等措施,歷經40多天“易容術”的施展,完成了48萬平方米范圍內的修復種植工作。一塊塊覆蓋度提升區就像嫩綠色的花朵一樣繡在植被恢復區上。
綠色礦山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建設好的,需要久久為功,向“綠”而行。展望未來,露天人豪情滿懷,目標明確,信心滿滿,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一路高歌、闊步前行,譜寫更加絢麗的綠色篇章。
責任編輯:閆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