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6-24 17:46
——對話天津國能津能濱海熱電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董事長盧剛
張玉坤
天津國能津能濱海熱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能津濱熱電”)地處天津市濱海新區,現役2臺350兆瓦超臨界熱電聯產機組,于2014年雙機投產運營。近年來,面對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沖擊和“雙碳”目標的大力推進,熱電廠基于傳統模式下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國能津濱熱電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審時度勢,及時改變生產經營策略,加速轉型為城市綜合能源服務商,開辟出轉型發展新格局。從2021年虧損3.35億元,到2023年營業收入15.12 億元,利潤總額完成 59 萬元,達成“不返虧”的經營目標。國能津濱熱電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蝶變?近日,中國電力報就企業如何實現城市綜合能源供應改革的“探路者”這一角色轉變,專訪了國能津濱熱電黨委書記、董事長盧剛。
轉變理念 轉型綜合能源服務商
中能傳媒:作為一家傳統的發電企業,國能津濱熱電提出立足“城市合伙人”定位,打造城市綜合能源基地的發展目標,是基于什么樣的背景?
盧剛:隨著光伏等新能源的迅猛發展,火力發電廠運營利潤被進一步壓縮,疊加控煤相關政策影響,企業發展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由于某些歷史原因,國能津濱熱電兩臺機組建設時間長、投入成本高,且人員冗余,運營成本較高,到2021年,公司負債率高達95%。在此時,國能津濱熱電立足“城市合伙人”定位,提出打造城市綜合能源供給基地的發展目標,旨在用改革發展來解決生存問題。改革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我們必須這么做。因為不消滅虧損,企業就沒有發展,沒有高質量發展就沒有一流企業。
天津國能津能濱海熱電有限公司
中能傳媒:國能津濱熱電在轉型城市綜合能源服務商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戰?你們是怎么做的?
盧剛:綜合能源服務涵蓋兩個維度——綜合能源與綜合服務,綜合能源指多類型、多介質的能源供給與協調,綜合服務指從規劃設計、實施運維到評價評估的全流程服務。國能津濱熱電在轉型城市綜合能源服務商過程中主要遇到了三大挑戰。一是思維觀念亟須轉變。綜合能源轉型發展,就是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點上,國能津濱熱電長時間依賴傳統的單一熱電生產方式,與市場欠缺交互性,需求挖掘、渠道開拓、服務優化等方面存在欠缺。二是轉型初期,拘泥于央企體制限制,各項目商業合作模式比較單一。三是市場開拓初期,急功近利,導致資源過度分散,主業布局不合理。
針對這些挑戰,首先我們通過參觀見學、專家授課等方式,開展政策形勢培訓,提升干部職工業務能力;其次深入市場,開展客戶側調研,結合電廠能夠提供的產品及服務,采取“宜電則電,宜熱則熱”的供能模式,以獲取市場利益最大化,比如在靈活性調峰低負荷狀態下,利用儲能技術,把電以熱的形式儲下來,用于供熱或供冷,該技術亦可用于區域綠電消納,將無法并網的新能源發電引進電廠,直接儲存或轉換成熱能儲存起來,在客戶需要時發售出去,減少“棄風棄光”,進一步實現節能降耗和低碳盈利;最后在市場開拓方面,遵循綜合能源服務多業態、分散性的特點,在業務初期關注熱水供應、壓縮空氣供應、石膏精制等細分市場。
整合資源 構建綜合能源服務朋友圈
中能傳媒:在種好城市綜合能源服務商這塊“試驗田”上,國能津濱熱電在抓住服務、挖掘資源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盧剛:首先我們深挖機組潛力,提升機組的可靠性、穩定性;深入研究余熱回收與乏汽增壓提質技術,突破機組供熱供汽瓶頸;推動增量供熱,承擔1800萬平方米的居民冬季供熱,超額完成任務,服務于民,傾力守護“民生溫度”。
其次探究儲能技術的應用。新型電力市場下,新能源占比越來越高,傳統的煤電將持續扮演輔助調峰的角色。儲能技術能夠通過降低“源”側不確定性對“荷”側的沖擊,不需要以犧牲系統效率和降低能量品位為代價,實現“源”側和“荷”側間的匹配,具有跨時空高效調節的潛力。電廠可將夜間低谷時段的電能轉化為熱能儲存,用于清潔供暖、工業應用等,既降低了運行成本,也服務電網“削峰填谷”,調節了電力平衡,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最后優化冷熱聯供技術,致力于實現“一網雙供、冷熱同源”。配套增量供熱項目,電廠夏季運行時,回收供熱水余熱,在用戶側建設區域性換冷站,利用冬季供熱管道,供給首站的90℃熱水,驅動溴化鋰制冷機實現區域集中供冷,系統能量利用效率從常規供能系統的40%左右提高到85%左右,大大節省能源消耗量。
綜合能源研發應用中心成立大會
中能傳媒:在整合資源,豐富 綜合能源服務朋友圈上,國能津濱熱電目前是怎么做的?
盧剛:在這一點上,首先創新商業合作模式,主動尋求多方合作。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因企制宜用好項目獨資、控股、合作、特許經營、合同能源管理、EPC、運維服務等各種商業模式。比如在濱海新區泰達東區工業蒸汽項目上,我們引入了國能國華(北京)分布式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建設蒸汽管網,合力推動該項目落地。
其次把握能源轉型機遇,開拓新項目。一是積極探索綜合能源轉型新方向,比如在探索固廢高質化利用上,和唐山華纖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框架協議,共同開展固廢在陶瓷棉保溫建筑材料等新興技術方向的應用研究,擬在公司周邊建設兩條陶瓷纖維產品生產線,在廠區安裝光伏,形成集固廢處理、光伏發電及消納、工業蒸汽、壓縮空氣、熱水供應為一體的綜合能源產業鏈,且所生產的陶瓷纖維制品可作為行業內設備和管道保溫材料,雙方擬共同申報防火材料重點實驗室與建筑工程防火技術創新中心兩項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創新平臺創新成果。二是推動新能源項目建設,在能源轉型趨勢之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繼續蠶食傳統燃料份額,公司高度重視新能源項目開展,目前環塘污水處理廠光伏項目即將并網投產,泰達熱電廠區屋頂分布式光伏、北塘高爾夫球場分布式光伏合作事宜正在洽談中。
最后,以科技創新為抓手,推動高質量發展。一是依托國家能源集團首批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以安全生產、節能降耗、降本增效、技術改造作為研究方向,積極開展創新創效活動,成為天津地區發電行業第一家取得工信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并已完成高新技術企業的申報工作,累計申報專利67項,軟件著作權8項,已授權實用新型專利36項,發明專利18項,國際專利1項。二是邀請煙臺龍源等13家行業領軍企業共同成立綜合能源研發應用中心,以綜合能源創新項目開發為切入點,從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等方面深入合作,根據企業發展規劃及行業最新實際需求,聯合立項開展綜合能源技術領域的技術創新研究工作,力爭取得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重大突破,創造性地解決企業能源轉型面臨的瓶頸性問題。三是組織召開津濱熱電科技創新大會,邀請京燃熱電、廊坊電廠、津能熱電、大港電廠、盤山公司、濱海電力六家兄弟單位創新團隊共謀企業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與華北電力大學簽署共建共享合作協議,建立華北電力大學產學研教育實踐基地,先后多次前往華北電力大學,與控制與計算機工程學院、能源動力與機械工程學院相關領域專家,針對公司光纖光柵測溫、乏汽增壓供汽研究、爐膛溫度場可視化優化研究等重點科技創新項目展開廣泛交流。
優化布局 形成企業與城市共生共榮良好局面
中能傳媒:您認為傳統熱電企業向城市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發展上,還需要從哪些方面提升?
盧剛:公司致力于與城市和諧共生,雙向奔赴。堅持“城市的需求,就是我們的使命”理念,走出“圍墻”,搶抓機遇,通過城市能源供給動脈和循環減負靜脈結合的方式,從生產、生活、生態三個方面,打造多元化供應、集中化管理、智能化控制、市場化運營的城市綜合能源服務中心,堅定不移融入城市發展。
第一,緊抓核心技術攻關。加強綜合能源運行優化技術研究,建設先進的綜合能源系統。面向社區、樓宇、工業企業及園區等用能對象,開發以屋頂光伏、分散式風電、冷熱電三聯供、熱泵、工業余熱余壓利用等分布式能源為核心的綜合能源管控系統,解決冷、熱、電、氣等多種形態能源的協同開發和梯級利用的難題,實現多種能源間的交互響應和互補互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二,創新典型模式、典型設計。綜合能源服務涉及多網融合、多領域融合,必然與原有的水、電、熱、氣等資源的單一規劃、單一能源供給方式發生沖突。需建立一整套具有特色的綜合能源服務規劃標準、能效評價標準、平臺接入標準、交易服務標準等,開發出適用于樓宇式、產業園區式、數據中心等應用場景的典型模式典型設計,并經驗迭代、復制推廣,加快產業規模化發展。
第三,實現智慧管理。依托“云大物移智鏈邊”等信息技術,以及儲能、能源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開展能源數據的智能感知、客戶需求的智能分析、能源設施和用能設備的智能控制等技術服務,搭建集成監測、控制、管理三大功能的綜合能源智慧管控平臺,實現能源生產、供應、消費全環節的智慧化服務。
供熱改造項目開工
中能傳媒:您認為傳統火電廠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轉型需要在政策指引和法律法規方面提供哪些保障?
盧剛:我認為,火電行業將朝著高效率、低排放、多元化、智能化等方向發展,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和需求,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高效率:提高火電機組的效率和可靠性,降低能耗和運維成本。推廣應用超超臨界等高效節能技術,提高火電機組的煤耗水平和供電能力。加快老舊機組的淘汰和改造,提高火電機組的平均效率和壽命。
低排放:降低火電機組的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推廣應用脫硫、脫硝、除塵等凈化技術,降低火電機組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等排放。推廣應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降低火電機組的二氧化碳排放。
多元化:拓展火電機組的燃料來源和類型,提高火電機組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推廣應用天然氣、生物質、垃圾等清潔能源作為火電機組的替代或補充燃料,降低對煤炭的依賴;推廣應用聯合循環、燃氣輪機、內燃機等多種火力發電技術,提高火電機組的效率和可調節性;積極推動綜合能源轉型,實現多能聯供。
智能化:推廣應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技術,實現火電機組的數據共享、遠程監控、智能調度、自動優化,提高火電機組的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傳統熱電轉型在政策指引和法律法規方面,我個人認為一是明確熱電關于綠色標準的定義和認證、信息披露要求、風險管理和監管的規定等。二是可以設定可再生能源配額和目標,要求能源產業中的企業在其能源布局中增加消納可再生能源比例,可以通過獎勵措施和市場機制來促進熱電企業采用更多的清潔能源。三是激勵措施,如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來支持綠色金融的發展和能源產業的轉型,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入熱電作為綜合能源服務商的轉型上來。四是加強國際合作,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推進熱電轉型發展,包括共享實踐成果、建立聯合研究機構以及制定全球的熱電轉型標準等。
天津國能津能濱海熱電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盧剛向來訪者介紹綜合能源服務情況。
責任編輯: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