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5-06-18 12:40
能源,是工業文明的血脈,也是民生福祉的基石,在中非合作版圖中始終占據核心地位。從1964年中國援建幾內亞金康水電站揮下第一鍬土,到2025年南非紅石光熱電站熔鹽儲罐反射赤道陽光,六十載歲月流轉,中非能源合作實現了從“基礎設施援建”到“綠色產業共生”的跨越式升級,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陸上樹立起全球能源治理的創新典范。
6月13日,在由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電聯”)等多單位聯合舉辦的第四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中非電力與新能源發展合作交流對接活動上,中電聯黨委書記、常務副理事長楊昆介紹,自“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中國對非洲電力領域投資累計達2.72億美元,新簽工程承包合同154個,金額達245.78億美元。
筑基固本
從撒哈拉沙漠的廣袤南緣到東非大裂谷的深邃谷底,中國企業的基建力量為非洲描繪著一幅嶄新的能源藍圖。中電聯數據顯示,中國電力企業已在非洲累計參與新建和改造輸變電線路6.6萬公里,新增電力裝機1.2億千瓦,構筑起跨越山海的發展命脈。
作為中非能源合作的排頭兵,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自1964年承建幾內亞金康水電站以來,其足跡已遍布非洲五十余國。埃塞俄比亞的泰克澤水電站,以183米的壩高屹立非洲之巔;蘇丹的麥洛維水電站,92公里的壩身橫亙尼羅河上游。此外,科特迪瓦蘇布雷水電站等標志性工程相繼落成,不僅被鐫刻在所在國的貨幣與郵票之上,成為國家的驕傲和象征,更切實解決了數百萬家庭的用電難題,真正點亮了非洲的萬家燈火。
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氣裝備”)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閆華鋒表示,中國電氣裝備深耕非洲市場,十年間,累計實現設備出口78億元,承接變電站、輸電線路建設等重點項目75億元,為非洲的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從埃及阿斯旺本班太陽能聯網工程GIS變電站到南非國家電力公司儲能項目,中國技術裝備正成為非洲能源基礎設施現代化的關鍵拼圖。
添綠賦能
在埃及蘇伊士灣,近百臺風機矗立沙漠,作為非洲單體最大風電項目,每年為當地提供數億度清潔電力;在南非北開普省,紅石光熱電站的萬面定日鏡將赤道陽光轉化為清潔電能,成為撒哈拉以南非洲首個塔式光熱電站。這些標桿項目標志著中非能源合作進入綠色主導的新階段。
“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東方電氣’)深耕非洲18國沃土,提供超百臺/套各類型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11858兆瓦——其中清潔低碳能源占比突破60%,標志著綠色發展已成中非能源合作的主旋律。”中國東方電氣總經理張彥軍表示,“其水電版圖更是可觀,超過6415.6兆瓦水輪機組分布在剛果河、尼羅河流域,助力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等國開發水電潛力。”
在政策層面,中非雙方也同步搭建起一座座“綠色橋梁”。中非雙方設立了中非綠色產業鏈專項資金,已完成7個項目認定,涉及投資金額62億元人民幣。同時,雙方還實施了“中非綠色使者計劃”,促進中非綠色技能提升與可持續發展知識共享。外交部數據顯示,自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以來至今年3月底,中國企業在非清潔能源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211.8億元,并同幾內亞比紹、埃塞俄比亞、剛果(布)等國簽署了綠色發展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正將政策共識轉化為落地項目。
和合共贏
“獨行快,眾行遠。”這句非洲諺語道出中非能源合作的深層邏輯。“目前,中國已與非洲50多個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打造了多個‘一帶一路’國際能源合作新平臺,積極開展能源信息和經驗分享、技能培訓、技術研究咨詢、項目規劃等各類交流。”楊昆介紹道。
如今的中非能源合作,已從單純的項目建設升級為全產業鏈協同。從規劃設計、設備制造到運營維護,中國企業帶動非洲本地產業鏈發展。這種“建設一個項目、帶動一片產業、培養一批人才”的三段式合作模式,正讓能源基建的鋼筋水泥間,生長出本土產業升級的綠色根系。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中非能源合作正以“綠色、低碳、可持續”為指引,繼續深耕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可再生能源的應用領域,深化技術標準的融合與創新。正如非洲大陸年輕人口紅利與快速城鎮化催生的能源需求,與中國完整的能源產業鏈優勢形成的“齒輪效應”一般,二者碰撞出的不僅是電站與線路,更是一套面向發展中國家的綠色轉型解決方案。(記者 王可 白宇)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