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5-15 16:02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莫非
時隔一年,記者再次踏上黃驊港的土地。海風依舊裹挾著咸濕氣息撲面而來,眼前景象卻令人震撼不已。
巨型貨輪如鋼鐵巨獸整齊排列在碼頭,裝卸設備機械臂上下揮舞,將煤炭高效轉運;傳送帶蜿蜒如龍,源源不斷輸送著“黑金”,轟鳴聲交織成激昂的建設樂章。這座現代化能源大港正強勢崛起,迸發出磅礴力量。
2023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黃驊港視察,他的話語如洪鐘般在這片土地上回響:“黃驊港作為我國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重要樞紐港口,要加強港口能力建設,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打造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大港。”
兩年來,總書記的囑托成為黃驊港人心中的航標,激勵著他們奮勇前行。
以奮斗為楫,在嚴峻挑戰中破浪前行
方向是行動的燈塔,只有錨定正確的方向,奮斗的力量才能凝聚成破繭成蝶的璀璨光芒。
國能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黃驊港務)將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內化于心,融入到黃驊港務發展的每一項落實舉措中,每一個崗位的日常工作中,每一位職工的行為規范中。
作為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第一大下水港,每年超2億噸煤炭從黃驊港出港,占北方煤港總量30%以上,有力保障了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2024年,黃驊港務完成貨物吞吐量 22583萬噸,創開港以來新紀錄。煤炭下水量21435.5萬噸,連續六年居“北煤南運”港口首位;散雜貨吞吐量816.8萬噸,同樣達到開港以來最高水平。
這些成績的背后,是黃驊港人忘我的艱辛付出。
2024年初,黃驊港遭遇罕見持續大幅降溫,運煤列車大面積凍車。翻車機卸完煤后,車廂內凍煤如頑石般難以清理。為保障列車安全,黃驊港務緊急將清煤員工從400名增至1000多人。零下二十多度的寒夜中,工人們手持鐵鎬、鐵鍬,奮力“摳”下凍煤,雙手凍得通紅也絕不退縮,最終清理凍煤列車766 列。
同年11月,黃驊港因大風封航77小時,創開港以來最長封航記錄。黃驊港務迅速啟動“10 + 10”保供機制,依靠精準天氣預報和“港口-海事”應急保障機制,經過三天三夜奮戰,實現港口不堵、運輸通暢。
2024年,黃驊港航道回淤量達開港以來最大值,疏浚單位全員進入戰時狀態,9艘挖泥船在大風過后立即投入清淤作業,為全年生產目標奠定基礎。
國能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潘攀告訴記者,今年,黃驊港務面臨嚴峻考驗。截至3月5日,煤炭運輸年計劃進度量欠量410.4萬噸,達到最高峰。黃驊港人迎難而上,3月、4月煤炭下水量連續創下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即便4月11日-13日遭遇60小時強風封航,截至5月9日,黃驊港務仍實現反欠為超,裝船量較年計劃進度超12.9 萬噸,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
執創新之槳,在二次跨越中勇立潮頭
站在煤五期工程建設現場,吊塔林立,機械轟鳴,工人們忙碌穿梭……黃驊港務的二次跨越新征程,正從這里開啟。
五期項目籌備組技術設備科副科長代曉雪告訴記者,煤五期工程建成后,煤炭運輸能力將從2.1億噸躍升至2.6億噸,成為全國最先進的智能化、綠色化煤炭港口。與之南北相對的8萬噸級油品碼頭建設也在穩步推進,主體施工已完成 70%,建成后將承擔渤海灣及南海海洋原油上岸運輸功能。
沿著海岸線,黃驊港務積極對接國家戰略,在江蘇泰州、諫壁等地謀劃港口布點,以“黃驊港”為母港,強基擴能多地港務。2024年底,黃驊港務與多家公司簽署內陸港業務合作意向書,成立鄂爾多斯市內陸無水港;今年4月,又聯合打造“黃驊港-廣西”雙向重載運輸航線,港口產業物流網鏈初步成型。近兩年,黃驊港務挖掘非煤業務潛力,建設散雜貨碼頭,推動泊位口岸開放,開通多條集裝箱航線,一個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大港已具雛形。
創新是黃驊港務發展的核心動力。黃驊港務的922名員工,人均專利約0.6個,創新力量雄厚。
近兩年,黃驊港務不斷探索突破,發布煤炭碼頭自主可控智能生產操作系統,參與多項試點示范工程,兩項交通強國試點項目高分通過驗收。今年5月,成功實現S8堆料機核心工控系統全棧式自主可控技術示范化部署,為港口核心裝備國產化替代樹立典范。
下一步,黃驊港務將緊握創新之筆,在生態發展上持續發力,全力建設“零碳港口”。立足產業優勢,加強煤五期工程管控,打造精品工程;強化煤與非煤優勢互補,推動港口吞吐能力提升至3億噸,穩固國家能源“壓艙石”功能。同時,提升市場化運作能力,培育新的增長動能,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貢獻力量。
“港口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希望你們進一步科學發展,把黃驊港打造成具有戰略意義的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大港,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共建‘一帶一路’等作出更大貢獻。”黃驊港務正將總書記指引的藍圖一繪到底,以忠誠與實干鐫刻發展豐碑,為國家能源集團一體化運營、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 建設注入強勁動力,向著更加輝煌的未來破浪前行。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