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12-26 17:20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邱燕超
在浩瀚的東海上,風力發電“巨人”正悄然崛起。幾個月前,26兆瓦級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在福建下線,標志著我國風電裝備全產業鏈技術實現新的突破。
單機容量從最初的幾兆瓦,到如今動輒十幾兆瓦甚至突破二十兆瓦,海上風電機組的大型化已勢不可擋。然而,從長期效益維度思考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不禁要問,這股大型化風潮是技術進步的必然產物,還是行業盲目追求規模效應的潛在隱憂?
海上風電大型化是必然趨勢
隨著全球能源結構的調整和海上風電技術的飛速發展,海上風電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行業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已突破50吉瓦大關,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200吉瓦以上。
在這一進程中,風電機組的大型化趨勢尤為明顯。從早期的單機5兆瓦、6兆瓦機組,到如今10兆瓦、12兆瓦甚至更大容量機組紛紛下線,海上風電正朝著更深、更遠、更大的方向邁進。
各大整機商紛紛布局“超大型”海上風電。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已有包括金風科技、東方電氣、中車株洲所在內的多家整機企業,完成了對20兆瓦及以上海上機組的布局。
海上風電“超大型化”之所以成為必然趨勢,背后有著深刻的邏輯支撐。
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上業務單元總經理于晨光告訴中能傳媒記者,隨著近海風電資源的逐漸飽和,深遠海成為未來風電開發的主戰場。而深遠海環境復雜,對風電機組的性能要求更強,大型化機組憑借更高的發電效率和更低的度電成本,成為市場的主流選擇。
“大型化機組不僅能夠有效降低單位千瓦的造價,還能通過規模效應進一步攤薄運維成本。”于晨光進一步解釋,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大型化機組在可靠性、耐久性等方面也有了顯著提升,能夠更好地適應深遠海環境的挑戰。
“部分風電業主也更加傾向于大兆瓦風機,以提高風電項目的經濟效益。”某風電企業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此外,大兆瓦風機還可以很好地解決巨大的風電市場增量和收緊的土地紅線之間的矛盾,讓有限的土地發揮更大的價值。
然而,大型化并非一蹴而就。在機組容量不斷增大的同時,技術難度和風險也在同步增加。如何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大型化,成為風電行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海上風電安全意識亟待進一步加強
隨著海上風電機組趨向大型化,安全問題也變得愈發重要。
近幾個月來,國內幾家主要整機制造商的大兆瓦級風電機組先后發生葉片斷裂事件,引發了人們對于風電機組大型化趨勢是否會因此受阻的質疑。
從1.5兆瓦到目前商業化批量供貨的10兆瓦風機,風輪直徑已從最初80米左右發展到目前最大可達230米級別。機組容量的不斷攀升,對機組的檢測和維護要求也越來越高。
海上風電場位于遠離陸地的海域,環境惡劣,運維難度大,一旦發生事故,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加強海上風電安全意識,確保機組的可靠運行,成為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海上風電的安全問題不容忽視。”上海電氣風電集團海上產品專業總工連西崗強調。大型化機組在帶來發電效率提升的同時,也對機組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臺風、巨浪等極端天氣條件下,機組的抗風、抗浪能力直接關系到風電場的安全運行。
“大型化風電機組的安全運行,離不開嚴格的檢測和維護。”一位來自鑒衡認證的專家表示,“在機組設計和制造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各種極端工況下的安全性能。同時,在機組運行過程中,也需要定期進行檢測和維護,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問題。”
“檢測是確保機組可靠運行的關鍵環節。”于晨光表示,海上風電的安全意識需要貫穿整個產業鏈。從設計、制造、安裝到運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嚴格把關,確保機組的安全運行。同時,加強人員培訓和技術交流,增強整個行業的安全意識和技術水平,也是確保海上風電安全發展的關鍵。
在采訪中,多位風電企業高管也表示了對安全問題的重視。他們認為,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安全問題。只有確保機組的安全運行,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樂觀的是,海上風電在發展階段為超大型機組的測試驗證留出了較長的時間窗口。目前,雖然20兆瓦級別的機組仍處于儲備測試階段,但行業已經在積極布局更大容量的測試平臺。
三一重能自主研發的35兆瓦級六自由度風電整機試驗臺已經投運,40兆瓦級風電機組電氣及動力學六自由度實驗平臺的合作備忘錄也已經簽訂。這些測試平臺的建設,將為未來更大容量風電機組的研發和推廣提供有力支撐。
理性審視大型化趨勢,遏制惡性競爭
海上風電機組的單機容量競爭加劇,風機大型化之路并非坦途。
當前,行業專家紛紛呼吁理性看待大型化,重視安全與檢測工作。大型化并非盲目追求容量增大,而是在確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實現規模效應和成本降低。
“大型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海上風電的發展需要遵循科學規律和市場規律,不能盲目追求大型化而忽視安全和技術問題。
實際上,風電機組的大型化常常伴隨“同質化競爭”。不能忽略的是,在行業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利用低價搶到訂單,盲目追求“大”而不精,只會造成惡性競爭和質量問題的頻發。
一方面,企業利潤空間被一再壓縮,部分企業甚至出現了虧損;另一方面,研發投入因資金不足而停滯,風電機組的質量難以保障。高質量開發風電項目受到阻礙,最終將導致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
由此可見,加強行業自律和規范管理也是提高風電安全保障的重要途徑。10月初,12家風電企業共同簽署了《中國風電行業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環境自律公約》(以下簡稱《自律公約》),兩個月來這一行業自律舉措的成效正在逐漸顯現。
“自律公約的簽訂可以說是行業的自救之舉。”某風電企業代表告訴記者。《自律公約》簽署以來,風電行業的招投標生態發生了積極變化,多地項目實現了非最低價中標,低價惡性競爭正逐漸減退。
“風電機組的大型化趨勢不可避免,但速度一定會慢下來。”多位風電企業相關人士在采訪中表示。在追求高效、低成本的同時,行業必須堅守安全底線,確保機組的可靠運行。只有這樣,海上風電產業才能持續健康發展,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