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8-27 15:45
“地溝油”變身航空煤油
我國生物航煤發展前景廣闊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趙悅婧
臨近暑期結束,民航運輸迎來返程高峰。
作為民用航空業的必備能源,航空煤油的研發攻關和供給保障對于培育交通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
據《中國能源大數據報告(2024)》顯示,去年我國全年航空煤油表觀消費量為3423.4萬噸,同比增長73.6%,突顯了民航市場巨大的能源需求。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提出,全球航空運輸業將于2050年實現凈零碳排放。“用生物航煤替代化石燃料是推進全球航空運輸業實現凈零碳排放的有效途徑之一。”中國民用航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當前,全球已有超過45家航空公司,40萬架次航班使用了生物航煤。據中國石化統計,以目前我國每年3000多萬噸的航煤消費量計算,如全部以生物航煤替代,一年可減排二氧化碳約5500萬噸,相當于植樹近5億棵。
我國已掌握生物航煤自主研發技術
生物航煤是一種以可再生資源為基礎的航空燃油,原料主要包括椰子油、棕櫚油、麻風子油、亞麻油等植物性油脂,以及微藻油、餐飲廢油、動物脂肪等。相比傳統航煤,生物航煤的全生命周期可降低50%以上的碳排放量,已成為全球航空碳減排的主要方向。
今年6月5日,加注我國自主研發生物航煤的國產商用飛機在上海浦東機場和山東東營機場完成首次試飛工作,標志著我國自主研發綠色航空技術應用取得重要進展。
據了解,此次試飛所使用的航空燃料主要是餐飲廢油,也就是由俗稱“地溝油”的餐余廢油加工而成,并以40%的比例與普通航空燃料調和。
“這次成功試飛,不僅驗證了國產生物航空燃料與國產商用飛機的兼容性、安全性,也為以后生物航空燃料進行商業化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中國石化首席專家曹東學表示。
與傳統煉油最大的不同是“地溝油”的煉制過程非常復雜,對設備技術要求極為苛刻——
“地溝油”收集之后,要把其中的菜葉、食物殘渣等雜質先去掉。這一過程可以通過加熱方式進行,使雜質沉降后分離,或直接運用專業的吸附劑去除雜質。除去雜質后,“地溝油”中的大塊雜質基本被清除干凈。
接著,運用吸附劑將油中的膠質去掉。這樣,暗棕色的“地溝油”將變得較為清澈,但依然存留著原有的酸臭味。為此,需要在其中加入甘油,使“地溝油”酯化后形成比較純凈的甘油酯。
為了能夠將“地溝油”穩定地轉化,中國石化自主開發了專用催化劑和工藝,并在鎮海煉化建成亞洲首套生物航煤工業裝置,實現了規模化生產,每年能處理10萬噸“地溝油”,相當于一個千萬人口城市一年的餐飲廢油回收量。
成本較高 生物航煤發展需“再扶一把”
2022年5月,“生物經濟”被寫入“十四五”規劃。中國民用航空局出臺的《“十四五”民航綠色發展專項規劃》明確指出,力爭到2025年,生物航煤用量達到5萬噸。
國際民航組織(ICAO)提出的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全球航煤消費量中有2%使用生物航油,同時確保有10億乘客乘坐生物航油混合動力航班。
業內人士普遍表示,生物航煤將成為石油基航空煤油的有力補充,不僅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也可作為拓展非石油資源生產航空煤油的新途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但從目前生物航煤產業發展來看,生產成本高、應用成本高成為生物航煤發展的掣肘。
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專家陶志平告訴記者,生物航煤目前的價格是普通航油的兩倍以上,成本較高,這也是國外生物燃料起步雖早,產業化發展非常緩慢的原因所在。
“因此,要真正實現產業化必須要實現經濟性、原材料等的突破。從回收到加工,全流程下來其實成本不低,大概是普通航空燃油的3倍多。”陶志平說。
鑒于較高的成本價格,全國人大代表莫鼎革建議,可以參考國內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相關政策,進一步健全可持續航空燃料產業鏈稅費支持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可持續航空燃料技術研發和生產等產業鏈各環節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鼓勵農林廢棄物等多路線原料的技術研發。
此外,業內人士表示,當前,我國可持續航空燃料產業供需市場尚未被完全激活,政策導向不明朗,廢棄油脂原料90%出口導致國內供應不足,全產業鏈相關財稅制度尚未健全。
對此,莫鼎革建議,要構建貼合我國實際的可持續航空燃料產業體系。一方面,加快建立廢棄油脂等生物基原料規模化高效供應體系,鼓勵具備規模化加工能力的央企、國企及大型民企參與原料回收業務,從產品標準、出口退稅政策等方面加強管控和政策調整,管控廢棄油脂出口,提高原料保供,提高產業集中度及生物基原料資源統籌能力。另一方面,應加快建立我國自主可控的可持續認證體系,實現國際互認,打破可持續認證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受制于人的現狀,以支撐可持續燃料產業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