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時間:2025-02-21 15:27
近日,生態環境部等三部門組織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等單位計算并發布2023年全國核能發電碳足跡因子,為0.0065kgCO2e/kWh。
“量化核能發電碳足跡因子的目的在于精確評估核電在其全生命周期內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從而為環境影響評估、政策制定、公眾溝通、能源比較研究、技術改進及市場機制提供科學依據,進而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核電運行研究(上海)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師龍騰說。
核能發電碳足跡計算考慮了哪些環節?與國際其他國家相比,碳足跡因子數據情況如何?針對讀者關注點,龍騰作了解答。
數據采集涵蓋我國核電主力堆型
據龍騰介紹,核能發電碳足跡系統邊界包括核能發電前期準備、施工建設、運行維護、退役拆除四個階段。重點包括鈾礦采冶、鈾純化轉化、鈾濃縮、燃料元件制造、乏燃料后處理、廢物處置、核電站建設、核電站運行、核電站退役拆除9個環節。
核能發電碳足跡因子核算過程共包括兩部分,一個是各環節的能量消耗和物料投入產生的溫室氣體總量,單位為千克二氧化碳;另一個是核電生命周期內的總上網電量,單位為千瓦時。
核能發電碳足跡因子參照《溫室氣體 產品碳足跡 量化要求和指南》,以采用生命周期評價法(LCA)為基本原則,采用排放因子開展測算,即用對每個環節的能源消耗、材料使用量,分別乘以能源或材料的碳足跡因子,匯總得到整個核電生命周期的碳足跡,再除以核電生命周期內的總上網電量,即可得出核能發電碳足跡因子。
“全國核電碳足跡因子的計算方法基于我國主力堆型碳足跡因子核算結果,根據各堆型的上網電量在全國核電上網電量的占比作為權重,加權計算出我國核電碳足跡因子為0.0065kgCO2e/kWh。”龍騰說,全國核電碳足跡因子通過制定采集表,包括核燃料循環和核電站建設、運行、退役等各個環節的能源投入和材料使用數據,制定出數據使用優先序;同時,保障覆蓋我國主力堆型數據,通過組織主要核電企業參與數據采集與整理,涵蓋了CNP650、CNP1000、VVER1000、AP1000、華龍一號等我國核電主力堆型。
有助于提升我國核電國際競爭力
據悉,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瑞士生態發明數據庫、法國電力公司等研究機構發布的核電碳足跡因子范圍在3.7gCO2/kWh—13gCO2/kWh。從發布時間上看,隨著近年來各國對碳排放的重視,核電碳足跡因子整體呈現下降趨勢。我國核電碳足跡因子普遍小于各國研究機構發布值。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國運行核電機組共55臺(不含臺灣地區),裝機容量為5703萬千瓦,2023年1月—12月,運行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為4333億千瓦時,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86%。2023年1月—12月,核電設備利用小時數為7661.08小時,平均機組能力因子為91.25%。
近年來,我國核電發展加速,截至2024年9月30日,我國核準在建核電機組46臺,裝機容量5505萬千瓦,運行核電機組規模有望在2030年前達到世界第一。
“隨著我國核電技術水平的不斷創新提升、核電相關原材料的低碳發展,我國核電碳足跡因子將持續下降。”龍騰表示,目前,我國世界首個高溫氣冷堆商運,模塊化小型堆等代表先進核電技術的工程項目取得了重大發展;同時,核能綜合利用產業進入多地實踐,多元化利用的加速期,將為我國能源體系的清潔低碳轉型提供重要驅動力。
龍騰進一步指出,通過量化核能發電的碳足跡因子,有利于規范核電生命周期碳足跡的邊界和方法,確保核算結果的科學性和可比性。有利于核電行業掌握核電產品碳排放量,明確核電行業重點減排環節。同時,有利于摸清我國整體電力產品碳足跡底數,促進我國電力產品的低碳發展,推動電力行業向更低碳、更環保方向發展。也有利于核電加強國際比較,提升我國核電國際競爭力,促進核電技術的出口與合作。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