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5-02-14 10:53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邱燕超
今年1月,國家能源局印發《分布式光伏發電開發建設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新規”),替代已施行11年的舊規。這份被業界稱為“及時雨”的文件,既是對分布式光伏行業爆發式增長的回應,也是對發展亂象的規范整治。
截至2024年底,我國分布式光伏累計裝機達3.7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11%,發電量占比超四成,成為能源轉型的生力軍。然而,裝機狂飆的背后,無序擴張、備案亂象、農戶權益受損等問題逐漸暴露。
新規能否讓分布式光伏發展突破桎梏實現“輕裝上陣”?答案毋庸置疑。新規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分類管理、權責明晰、生態優化三大抓手,為行業構建起“松綁”與“規范”并行的制度框架,破解發展梗阻,釋放市場活力。
分類管理是破解行業無序擴張的核心路徑。 分布式光伏的初心在于“用戶側開發、就近消納”,但部分項目借“分布式”之名行“集中式”之實,擠占電網資源,加劇供需矛盾。新規通過精準分類施策,將項目細分為自然人戶用、非自然人戶用、一般工商業和大型工商業四類,并明確容量上限及并網模式。舉例來說,大型工商業項目原則上需“全部自發自用”,僅允許在電力現貨市場成熟地區余電上網,這一設計從根源上遏制“假分布式”現象,倒逼企業回歸用戶側開發的本質邏輯。同時,新規要求電網企業建立配電網可開放容量季度發布機制,強化“可觀、可測、可調、可控”的技術標準,將被動應對轉為主動調控,為分布式光伏與電網協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權責對等是根治備案亂象的制度基石。 備案管理曾是分布式光伏發展的灰色地帶。一些企業以農戶名義備案工商業項目,將金融風險轉嫁給農戶,甚至引發“光伏貸”糾紛;地方政府以特許經營、配套產業要求等隱形門檻干預市場,扭曲資源配置。新規以“備案主體與投資主體一致”為原則,明確非自然人項目不得以自然人名義備案,并禁止地方政府設置隱形準入壁壘。這一改革既堵住了“借殼備案”的監管漏洞,又規范了行政權力邊界,為市場主體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此外,新規要求已備案項目明確權責關系,通過合同約束保障農戶權益,避免“光伏貸”等民生痛點,為分布式光伏下鄉筑牢法治防線。
構建“政策引導+市場驅動”的生態體系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保障。 舊版政策誕生于補貼驅動時代,其“規模管控”邏輯已難以適應平價市場化階段的需求。新規摒棄簡單粗放的行政干預,轉而通過消納責任權重、承載力評估等機制引導科學布局,同時鼓勵微電網、虛擬電廠等新模式探索,讓“自發自用”成為模范典型。此外,新規還明確支持分布式光伏與儲能、負荷聚合等技術融合,推動其從單一電源向“源網荷儲”一體化系統升級。這種政策導向既尊重市場規律,又為技術創新留出空間,標志著行業管理從“管規模”向“管生態”的深刻轉型。
但我們也要意識到,政策落地需破解執行尺度不一與配套機制缺位的現實挑戰。 盡管新規為行業規范發展繪制了藍圖,但實施細則的明確性、審批備案的透明度、地方政府的執行力度仍存隱憂。例如,大型工商業項目轉為集中式電站的具體流程尚未明晰,可能影響企業投資決策;部分地區電網承載力評估滯后,或導致項目審批與消納能力脫節。此外,分布式光伏與電力現貨市場、綠證交易等機制的銜接仍需政策協同。破解這些難題,既需要國家層面加強標準統一和動態監測,也需地方政府摒棄“運動式”推進思維,真正以承載力為基準優化項目布局。
分布式光伏的勃興,是中國能源革命的縮影。新規的出臺,既是對過去十年分布式光伏粗放發展的校準,更是面向未來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奠基。
規范化管理絕非限制發展空間,當無序擴張被精準管理取代,權責模糊被法治框架廓清,政策滯后被創新機制突破,方能推動分布式光伏在能源轉型的大潮中行穩致遠,為經濟社會綠色發展提供更堅實的支撐。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