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能傳媒能源安全新戰略研究院 時間:2024-10-23 17:08
【摘要】綠色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鮮明底色。綠色“一帶一路”是“中國方案、全球治理”的重要實踐,也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載體。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同各國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持續深化能源轉型合作,將“綠色”打造為“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底色,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本報告充分展示共建“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取得的豐碩成果,并提出進一步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的方向,供參考。
共建“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報告(2024)
楊永明
(中能傳媒能源安全新戰略研究院)
綠色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鮮明底色。在穩步推進國內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中國積極探索將自身綠色發展的理念和經驗成果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綠色“一帶一路”是“中國方案、全球治理”的重要實踐,也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載體。
十余年來,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共建國家互學互鑒、攜手合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取得積極進展。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同各國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持續深化能源轉型合作,將“綠色”打造為“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底色,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
展望未來,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愿同世界各國共同完善清潔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共享知識和經驗,攜手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為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不懈努力。
一、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綠色絲綢之路以來,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取得積極進展,理念引領不斷增強,交流機制不斷完善,務實合作不斷深化,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2016年,習近平主席在烏茲別克斯坦最高會議立法院演講時強調,要著力深化環保合作,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
◆2019年,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明確提出,要把綠色作為底色,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綠色投資、綠色金融,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
◆2023年,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宣布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并將“促進綠色發展”作為行動之一,提出“中方將持續深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領域合作”,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明確了新方向。
?。ㄒ唬┘訌婍攲釉O計,理念引領不斷增強
為加快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步伐,我國不斷加強頂層設計。2015年3月,中國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提出共建綠色絲綢之路。此后,中國政府先后發布了《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性指導文件,明確了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總體思路、具體規劃目標和重點任務,以及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提出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的宏偉目標。
◆2017年《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闡述了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重要意義,明確了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總體思路,從加強交流和宣傳、保障投資活動生態環境安全、搭建綠色合作平臺、完善政策措施、發揮地方優勢等方面作出了詳細安排。
◆2022年《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內容覆蓋了綠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產業、綠色貿易、綠色金融、綠色科技、綠色標準、應對氣候變化等重點領域,明確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
?。ǘ┐罱ê献髌脚_,交流機制不斷完善
在中國與共建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的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共建綠色絲綢之路始終是其中的重要內容。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關于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與3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簽署環保合作協議,與31個共建國家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與超過40個國家的170多個合作伙伴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耙粠б宦贰本G色發展國際聯盟、“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等國際合作平臺,定位于推進政策溝通、促進綠色技術交流、凝聚綠色發展共識,成為沿線國家分享綠色發展經驗的重要渠道。
?。ㄈ┩苿幽芰ㄔO,務實合作不斷深化
共建綠色“一帶一路”,支持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能力建設,匯聚起全球可持續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的合力。中國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幫助共建國家加強綠色人才培養,為上百個共建國家培訓了上萬名環境與氣候專業人才。落實“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結合共建國家綠色發展現狀和需求,通過在塞舌爾、柬埔寨、老撾等國開展低碳示范區建設和能力建設活動等方式,推動共建國家能源轉型,提升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水平。建設“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加強國別基礎數據、法規標準、環境政策、技術產業、案例研究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幫助共建國家提高環境治理能力、增進民生福祉。
作為目前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一帶一路”建設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頂層設計、貫穿于合作的各方面全過程,逐步構建起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中國與世界共建“一帶一路”的綠色底色凸顯,綠色“一帶一路”共建成為沿線國家乃至全球各國的共識。
二、共建“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促進全球綠色發展
開發和使用清潔能源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國與共建國家凝聚綠色發展合力,推動綠色能源領域深度合作,構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共贏新模式,促進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為全球綠色發展注入“中國動力”。
(一)凝聚能源綠色發展共識
十余年間,中國與共建國家持續深化政策溝通,共同打造高水平能源合作平臺,持續開展區域能源合作平臺工作,凝聚能源綠色發展共識,有力促進了相關國家和地區在能源領域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持續深化與共建國家的政策溝通。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強調要積極推動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合作。2021年9月,中國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綠色低碳能源已成為中國在共建國家能源合作重點。中國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項目合作,聚焦能源安全、能源轉型、能源可及和能源可持續發展議題,為全球能源治理變革貢獻中國方案。
共同打造高水平能源合作平臺。2017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能源合作愿景與行動》,提出共建“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俱樂部,“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雛形初顯。2019年4月,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期間,“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在北京正式成立。隨著兩屆“一帶一路”能源部長會議、三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論壇成功舉辦,“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朋友圈”持續擴大,“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成員國數量已達到33個,覆蓋亞洲、非洲等六大洲。能源合作伙伴關系成為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成員國數量最多、活動最為豐富、成果最為務實的高質量合作新平臺。
◆2018年10月,首屆“一帶一路”能源部長會議在江蘇蘇州舉辦。來自29個國家和經濟體的能源部長、副部長和高級官員,7個國際組織的負責人、高級代表,53家中外知名能源企業負責人等共600余名代表出席會議。會議期間,中國與17個國家發布《建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聯合宣言》。
◆2021年10月,第二屆“一帶一路”能源部長會議在山東青島舉辦。來自28個國家的能源部長和高級別代表、18個國家的駐華使節、9個國際組織負責人共600余名代表出席會議。會議期間,伙伴關系成員國共同舉行了擴員儀式、正式成立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合作網絡、并通過《“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章程》,發布《“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青島倡議》和能源國際合作最佳實踐。
◆2019年12月,首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論壇在京召開。論壇聚焦清潔能源合作,旨在高質量推動“一帶一路”能源合作走深走實,實現綠色發展,促進能源合作示范項目的落地。
◆2020年12月,第二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論壇在京召開。論壇以“綠色能源投資推動經濟包容性復蘇”為主題,聚焦疫情后全球能源轉型與綠色發展,推動“一帶一路”國家經濟包容性復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2023年5月,第三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論壇在福建廈門召開。論壇主題為“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圍繞“加強高質量‘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攜手應對能源發展的共同挑戰”等重要議題,達成了廣泛共識。并首次專設智庫分論壇,創新性地開展能源文明互鑒,以全球智力支持共建“一帶一路”。
持續開展區域能源合作平臺工作。中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先后共同成立了亞太經合組織可持續能源中心、中國—阿盟清潔能源培訓中心、中國—中東歐國家能源項目對話與合作中心、中國—非盟能源伙伴關系、中國—東盟清潔能源合作中心等區域能源合作平臺,促進相關國家和地區在能源領域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二)營造綠色能源融投資環境
十余年間,中國逐步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引導政策性銀行及商業性銀行共同發力,充分利用國際雙邊多邊合作基金及社會資本基金支持綠色項目,積極推動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營造更具吸引力的綠色能源融投資環境,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能源投資的綠色化程度顯著提升。
逐步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2021年發布的《對外投資合作綠色發展工作指引》明確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境外太陽能、風能、核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領域對外投資。2022年發布的《對外投資合作建設項目生態環境保護指南》要求企業實施能源項目時,優先考慮清潔、綠色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做好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生態環境管理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3):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指出,2014至2020年,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項目中可再生能源投資占比提升了近40%。截至2023年5月,“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能源投資中,綠色能源投資已超過傳統能源投資。
引導政策性銀行及商業性銀行共同發力,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廣布分支機構經營網絡,通過銀團貸款、同業授信等方式提供長期、可持續綠色信貸服務。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11家金融機構聯合發布《綠色金融支持“一帶一路”能源轉型倡議》,呼吁加強國際合作,切實發揮綠色金融“源頭活水”作用,持續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領域的支持。波士頓大學全球發展政策中心中國海外能源融資數據庫顯示,中國進出口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2013至2020年向“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項目合計提供融資支持221億美元,包括中國進出口銀行融資支持的阿根廷胡胡伊省光伏電站項目、國家開發銀行支持的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項目等。
充分利用國際雙邊多邊合作基金及社會資本基金支持綠色項目,解決綠色股權投資不足等問題。如絲路基金、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中國—中東歐投資合作基金、光大“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基金等。其中,于2014年12月設立的絲路基金投資項目涉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新能源領域,絲路基金與沙特國際水務電力公司(ACWA Power)共同投資設立的新能源平臺,先后在南非、摩洛哥、約旦、埃及、阿聯酋等國投資建設了風能、光伏、光熱等多個新能源項目。
積極推動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利用2016年擔任“二十國集團(G20)”主席國契機,首次設置綠色金融議題和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引領形成綠色金融發展全球共識。與倫敦金融城共同發布《“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GIP),設置了環境和氣候風險評估、環境和氣候信息披露、綠色金融產品創新三個工作組,從戰略、運營和創新三個層面制定了七條原則性倡議,共有來自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40余家簽署機構和10余家支持機構加入該原則。與歐盟等共同發起“可持續金融國際平臺(IPSF)”,發布《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報告—氣候變化減債》,推動國際綠色金融標準趨同,促進向綠色和可持續發展轉型。
(三)改善綠色能源供給可靠性
十余年間,中國清潔能源產業發展迅速,風電光伏產品的出口有效支撐全球清潔能源需求,為共建綠色絲綢之路提供了堅實基礎。作為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市場和裝備制造國,中國成為穩定全球清潔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力量,為保障全球能源市場安全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優化綠色貿易發展政策環境,支持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等行業發展,鼓勵國內急需的節能減碳、環境保護、生態治理等技術和服務的進口,擴大綠色節能技術出口,引導經營主體更好參與綠色服務貿易活動,加快融入全球綠色經濟體系。服務貿易方面,不斷壯大服務貿易綠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將綠色元素貫穿各個領域,與世界共享中國綠色服務的大市場和新機遇。數據顯示,從2013到2022年,中國與共建國家綠色貿易規模逐年增長,于2021年超過歐盟成為全球第一大綠色貿易經濟體。以光伏、鋰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三樣”成為出口新增長點。
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培育出一批國際一流的能源裝備制造企業,滿足全球清潔能源設備需求。中國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設備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一,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組件和60%的風電裝備。全球前10家風電整機企業中有6家中國企業,前10家動力電池企業中有6家中國企業。風電、光伏產品已經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光伏組件產量已連續16年位居世界首位,2023年行業總產值超過1.7萬億元,光伏主材出口實現490.66億美元;風電主要零部件的國產化率已達95%,2023年風電裝備進一步打入歐洲、北美風電市場,接連拿下海外訂單,全年風電整機出口額達336億元?!爸袊圃臁闭跒楦鲊峁┰丛床粩嗟木G色動能。
水電重大裝備國產化機組的設計制造水平不斷刷新紀錄;以高溫氣冷堆技術為代表的中國第四代核電技術走在世界前列,安全性滿足國際最高標準的中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落地海外,對優化當地能源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報告指出,過去十年,全球光伏和風電項目的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80%和60%,其中很大一部分歸功于品質可靠、技術領先、性價比高的中國裝備。中國政府支持清潔能源裝備企業在海外投資設立生產基地和營銷網絡,推動內外循環的市場融合,提升能源全價值鏈的經濟性,真正將全球能源轉型轉化為國際社會“做大蛋糕”、共建共享的生產性活動,改善各國綠色能源供給的可靠性和韌性,促進各國在經濟發展中推動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
(四)加強綠色能源技術創新合作
十余年間,中國制定積極有力的科技創新支持政策,發揮水電、風電、光伏、核電等技術優勢,加強技術推廣和轉移,深化技術標準對接,推動中國先進的技術、標準、裝備“走出去”,通過國際科技創新交流,挖掘創新增長潛力,為共建“一帶一路”帶來新動力、新機遇。
持續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自2017年該計劃啟動以來,中國與共建國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方面廣泛開展合作交流。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專項合作計劃,著眼于人類正面臨的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開展可持續發展技術等領域合作。設立“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作為首個由共建國家和地區的科研機構、大學與國際組織共同發起成立的綜合性、實質性國際科技組織,ANSO充分體現開放包容的理念,目前擁有67家成員機構。重視依托和完善“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機制等平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致力于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科技發展環境。在共建國家中協調綠色產品與服務的標準差異,打破國際貿易技術壁壘。
發揮科技創新資源豐富的優勢,在水電、風電、光伏、核電等優勢技術領域深化科技合作,在氫能、先進儲能、海上風電、智慧能源等綠色能源前沿領域識別重點合作的技術方向,與共建國家開展聯合研發,共享能源綠色發展成果,共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綠色技術創新、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數據顯示,中國已與80多個共建國家簽署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共建50多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成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
與共建國家聯合建立多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促進中國與這些國家和地區雙向技術轉移轉化,有效拓展科技合作網絡,帶動中國企業、技術和標準“走出去”。截至2023年底,中國與東盟、非洲、拉美等地區搭建了9個跨國技術轉移平臺,累計舉辦技術交流對接活動300余場,促進千余項合作項目落地。如中國—阿拉伯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積極推動光伏、風電、儲能等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在阿拉伯國家轉移轉化,促進中阿技術轉移由能源領域不斷向5G通信、人工智能領域拓展,并帶動了阿拉伯國家對中國投資規模的增長。
?。ㄎ澹┨嵘G色能源發展民生效益
十余年間,中國積極對接共建國家和地區清潔能源項目建設需求,一大批標志性能源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落地生根,為所在國提供了清潔、安全、可靠的能源供應方案,真正實現了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的目標。
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與共建國家深入綠色能源領域合作,建成一大批核電、水電、新能源標志性能源項目,打造一大批“小而美”民生工程,有效解決了所在國用電難、用電貴等問題。很多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解決民眾當務之急的用能、供電等需求的同時,幫助所在國能源供給向高效、清潔、多樣化方向加速轉型,成為“一帶一路”綠色實踐典范。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40年“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年均新增裝機將超過8000萬千瓦,成為全球電力增長最快的區域。
廣泛開展生態環保等活動,協同共建國家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增加共建國家民眾對生態環保的認同感和獲得感。在可再生能源、節能環保、傳統能源及產業生態改造等領域與共建國家展開密切合作,持續開展低污染、低能耗的高技術示范項目,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注重綠色低碳原則,最大限度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切實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取得扎實成效,深受當地歡迎。如在巴基斯坦建設的“一帶一路”旗艦項目——中巴經濟走廊(CPEC),大量采用了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數據顯示,CPEC中的可再生能源項目預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00萬噸。類似的合作項目在其他共建國家均有展開,通過推廣風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技術,共同推動區域內綠色低碳發展,為當地經濟注入綠色動力。
高度重視共建國家人才隊伍建設,通過舉辦培訓班、提供獎學金等方式,培養了一大批綠色能源、環境保護、氣候變化等領域的人才,促進綠色民心相通。據統計,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已為共建國家培訓環保人才超萬人次,為東盟國家舉辦的氣候變化培訓班,幫助當地政府官員和科研人員提升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制定和執行能力,成為推動當地綠色發展和環境治理的中堅力量。
三、“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地區綠色能源合作成效顯著
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與共建國家分享中國能源綠色發展理念和能源綠色解決方案,推動更多“一帶一路”綠色能源項目落地實施,為共建國家增強綠色發展內生動力和能力,為共建國家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ㄒ唬〇|南亞地區
東南亞地理位置優越,擁有豐富多樣的可再生能源,例如水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和生物質能等,其中,水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資源最為豐富,太陽能、風能和潮汐能具有較大開發潛力。同時東南亞又是氣候變化脆弱性較高的地區,且面臨化石能源資源匱乏、電力供應不足以及電價偏高等問題,因此近年來對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
根據東盟能源合作計劃(2021—2025年),東盟將通過大規模部署可再生能源系統、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增加可再生能源投資、探索新能源技術,實現可再生能源在2025年占一次能源供應總量23%、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裝機總容量35%的目標。各國政府也已認識到可再生能源對于環境保護、能源安全以及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紛紛制定規劃和政策舉措來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文萊、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重點推進光伏發電,越南重點推進風力發電。他們通過設立稅收優惠、提供貸款支持以及建立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等方式,吸引國內外資本流入,促進本國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進步和產業升級。目前,東南亞地區以其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吸引了可再生能源裝備制造業的新一輪全球轉移,在可再生能源設備的生產和部署方面具有較強的產業優勢,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開發的熱點地區之一。
為持續深化政策對接,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實施了多項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行動計劃和環境保護合作戰略,正穩步實施《中國—東盟環境合作戰略及行動框架2021—2025》。2024年9月第2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期間,中國與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亞以及柬埔寨等東盟國家簽署了《關于加強數字經濟領域投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和《關于推動綠色發展領域投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首次納入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專章,充分展示了中國與東盟國家重視數字和綠色發展,不斷擴展相關合作的積極意愿。
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互補性強,東盟國家一直是中國的重要貿易和國際合作伙伴。2013年以來,中國與東盟貿易年均增速7.5%,中國連續15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連續4年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2000至2020年,中國對東盟國家可再生能源項目公共投資總量,占同期東盟所收到的外國公共投資的60%。2023年,中國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占東盟市場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比重為67%。
水電是中國最早在東南亞地區開展的電力國際合作領域之一,中國企業在東南亞地區有豐富的投資經驗,在柬埔寨、老撾、越南和緬甸等水電資源豐富的國家,已經形成諸如BOT(建設—運營—移交)、EPC(工程總承包)等成熟的合作方案。近年來,中國—東盟能源轉型合作范圍和深度不斷擴大,中國與東盟國家聯手積極推進風電、水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收獲了一大批合作成果,有力推動了東盟國家能源綠色高效發展,支撐了東南亞地區綠色低碳轉型。同時,中國全面停止新建境外煤電項目,穩慎推進在東盟國家的在建境外煤電項目,推動已建成的境外煤電項目綠色低碳發展。
◆在越南,由中企總承包建設的南油汀太陽能電站于2019年正式投入商業運行,是越南乃至東南亞最大的太陽能電站,拉開了越南新能源大力發展的序幕。
◆在老撾,由中老兩國元首見證簽約的南歐江流域梯級水電站,是中國企業在海外首個全流域整體規劃、投資建設的項目,也是對接支撐將老撾打造成“東南亞蓄電池”和改善老撾北部民生的重要項目。
◆在柬埔寨,由中企建設運營的該國最大水電合作項目桑河二級水電站,于2018年底竣工投產,總裝機容量40萬千瓦,占柬埔寨全國總發電裝機容量的近20%。
◆在印度尼西亞,由中企承建的芝拉塔漂浮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192兆瓦,2023年11月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是該國首個、也是東南亞最大的漂浮光伏項目,發電量占全國新能源發電量的25%,可為約5萬戶家庭提供清潔電力。
◆在新加坡,由中企總承包的騰格水庫60兆瓦浮體光伏項目,于2021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是該國最大光伏發電項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漂浮太陽能光伏系統之一,讓新加坡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實現100%綠色供水的國家。
(二)中亞地區
中亞五國油氣資源豐富,長期以來形成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在碳中和目標愿景、保障能源安全和經濟結構轉型的形勢下,以傳統油氣能源為主的中亞國家同樣面臨能源轉型壓力。與此同時,中亞五國風、光、水力等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如哈薩克斯坦水能、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豐富,吉爾吉斯斯坦的水力資源和太陽能資源豐富,塔吉克斯坦水力資源豐富,烏茲別克斯坦太陽能資源豐富,且中亞五國在能源轉型上有“船小好調頭”的特點,具備較大發展潛力。
中亞國家發展綠色經濟的相關政策,致力于加快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并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如《哈薩克斯坦—2050》戰略中提出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烏茲別克斯坦出臺《2019—2030年向綠色經濟過渡戰略》;《土庫曼斯坦可再生能源法》強調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實現能源多樣化和可持續發展;吉爾吉斯斯坦頒布的《綠色經濟發展規劃(2019—2023)》重點關注綠色能源、綠色農業、綠色工業等領域。
近年來,隨著中國中亞各領域務實合作不斷走深走實,雙方開展綠色低碳合作的頂層設計也日益完善。2022年6月,在“中國+中亞五國”外長會晤聯合聲明中,生態、環保、水資源和綠色發展合作是重要內容。2023年5月中國—中亞峰會期間,中國同中亞五國達成系列合作共識,其中就包括“發起中國—中亞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深化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合作”;《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明確強調拓展綠色經濟等新興領域合作,加快綠色基礎設施聯通,加強水力、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合作,深化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實施綠色技術、清潔能源等項目,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中國和中亞國家的綠色能源合作涉及水電、風電、太陽能等諸多種類和行業。其中,中哈合資建設中亞最大風電項目江布爾州100兆瓦風電項目于2021年6月全容量并網發電,總裝機容量達100兆瓦,投產后每年可發電3.5億千瓦時。2021年,中國電建集團總承包建設的烏茲別克斯坦納沃伊100兆瓦光伏電站并網發電,是烏境內首座大型光伏電站。2023年5月,國家電投中電國際與哈薩克斯坦能源部、“薩姆魯克-卡澤納”國家福利基金股份公司、三一重能簽署在哈建設1吉瓦“風電+儲能”諒解備忘錄。中國鐵建、國家電投與吉爾吉斯斯坦簽訂吉首個大型集中式光伏項目伊塞克庫爾1000兆瓦光伏發電廠項目投資框架協議。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中亞地區投資清潔能源產業,參與中亞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進程。
◆在哈薩克斯坦,中國企業參與了哈多個光伏、風力發電項目,包括卡普恰蓋(10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伊比拉(50兆瓦)風力發電項目、阿拜(100兆瓦)風力發電項目等。
◆在烏茲別克斯坦,中國能建葛洲壩海外投資有限公司參與投資了該國卡什卡達里亞州500兆瓦和布哈拉州500兆瓦組成的1吉瓦光伏項目。中國企業還參與了烏茲別克斯坦稅務局大樓、阿爾馬雷克礦山冶金聯合體、烏茲別克斯坦國立世界語言大學等光伏項目。
◆在吉爾吉斯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能源部與中國金風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設3吉瓦的風力發電站,并與中國國際電力有限公司簽署在伊塞克湖地區建立1吉瓦太陽能發電廠的協議。
◆塔吉克斯坦九成以上的電力來自水電,因此塔吉克斯坦減排的壓力較輕。在其水電站建設方面,中國企業參與格拉夫納亞水電站技改項目,緩解了塔吉克斯坦電力緊張的問題,也得到了亞洲開發銀行的高度認可。
?。ㄈ┓侵薜貐^
在非洲大部分地區,能源短缺制約經濟發展。聯合國有關機構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無電人口達6.85億,其中80%以上居住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然而,非洲可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巨大。國際能源署發布的報告顯示,非洲擁有全球60%的太陽能資源,風能、地熱、水能資源也相當可觀,這使得通過綠色發展解決非洲能源短缺問題成為可能。同時,非洲是全球受氣候變化影響最明顯的地區之一,從這一角度講,綠色低碳轉型需求同樣迫切。
非盟和非洲多個國家出臺了清潔能源相關發展規劃。埃及政府已批準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總裝機量已超過12吉瓦,埃及政府表示,將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資源,推動更多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落地;摩洛哥計劃到2030年將其可再生能源產能提高到12吉瓦,該國將在未來8年內將可再生能源在總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從目前的40%提升至52%;安哥拉制定了《2023—2027國家發展計劃》,提出可再生能源占比達到72%的目標;肯尼亞計劃在2030年實現100%清潔能源發電。根據非洲能源商會評估,隨著非洲能源轉型進程的加快,可再生能源將成為非洲的主導能源,發電比例將從2023年的25%提高到2030年的47%,2050年達到75%。
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中國和非洲加強發展戰略對接和政策協調,建立起新時代中非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綠色發展不僅是中國同非洲國家共同實施“八大行動”和“九項工程”的組成部分,也是中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2024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期間,《關于共筑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北京宣言》發布,為中非合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在能源領域,宣言中提到中方將支持非洲國家更好利用光伏、水電、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進一步擴大在節能技術、高新技術產業、綠色低碳產業等低排放項目的對非投資規模,助力非洲國家優化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發展,發展綠氫和核能。
中國目前是對非投資規模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連續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2023年,中非貿易額達2821億美元,連續第二年刷新歷史峰值;截至2023年底,中國對非直接投資存量超過400億美元;2024年中非貿易投資繼續保持穩步發展態勢,充分顯示出中非經貿合作的強大活力和韌性。中國連續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的地位。近年來,中國“新三樣”走俏非洲市場,2023年中國對非洲出口同比大幅增長291%、109%、57%。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24年前7個月,中國對非汽車、風力發動機組等產品出口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同比分別增長35.8%和253.1%。
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內,中國對非已順利實施上百個清潔能源和綠色發展項目,南非德阿風電站、肯尼亞加里薩光伏電站、盧旺達那巴龍格河二號水電站等成為當地發展清潔能源的標志性項目。中國企業通過技術轉讓、項目合作和金融支持,助力非洲國家發展可再生能源并改善電力基礎設施,為非洲能源結構轉型提供有力支持。2020年11月,中非環境合作中心正式啟動,重點圍繞“中非綠色使者計劃”“中非綠色創新計劃”等項目開展合作,以加強環境政策交流對話和環境問題聯合研究,為非洲培養環保管理、污染防治、綠色經濟等領域專業人才。越來越多非洲青年參與其中,成為中非綠色合作的生力軍。
◆在肯尼亞,中企承建的東非最大光伏電站加里薩光伏電站年均發電量超過7600萬千瓦時,每年可減少約6.4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由中企總承包的35兆瓦地熱發電站——索西安地熱電站已于2023年6月底投產送電,這是非洲首個從設計到建設、調試完全由中企獨立完成的地熱發電站。
◆在摩洛哥,中企建設的努奧二三期光熱電站,為超過100萬戶摩洛哥家庭提供清潔能源,徹底改變了摩洛哥電力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在南非,中企投資建設的德阿風電項目已并網發電,總裝機容量24.45萬千瓦,每年為當地提供7.6億千瓦時的穩定清潔電力,相當于節約20多萬噸標準煤,助力南非實現到2030年將太陽能和風能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從7%提升到40%的目標。
◆在安哥拉,中企承建的安哥拉最大水電站——凱凱水電站的建設如火如荼,這個被譽為“非洲三峽工程”的大工程,建成后可滿足該國40%以上的用電需求。
◆在加納,中企計劃在該國北部投資建設20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并開發100兆瓦風力發電場,屆時將為加納提供更加多樣的清潔能源選擇,助力當地綠色能源轉型。
◆在烏干達,中企建設的卡魯瑪水電站全部機組已發電并網,該電站作為烏干達最大水電站,將烏干達電力裝機總量提升近50%,每年節約原煤131萬噸,減少碳排放348萬噸,相當于種植150萬棵樹。
(四)拉美地區
拉美地區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風能密度大,太陽能和風能資源豐富;同時擁有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支流最多的河流亞馬孫河,水能資源豐沛。該地區電力供應的一半以上為水電,其中,巴西、巴拉圭、巴拿馬、烏拉圭、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等國水力發電占本國總發電量的比重甚至超過了60%。
許多拉美國家將大力發展清潔能源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2019年12月,在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框架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可再生能源倡議正式啟動,目標是到2030年至少70%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當前,地區各國都在努力挖掘自身資源優勢和潛力,為實現這一目標貢獻力量。近年來,巴西政府推出多種舉措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巴西國家電力局此前發布的《巴西太陽能發電技術和商業計劃》承諾,對投入運行的太陽能光伏電站用戶的收費優惠80%,優惠期長達10年。哥斯達黎加的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100%的可再生能源供電,到2035年實現公共汽車和出租車100%電氣化。阿根廷政府計劃到2025年將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升至20%。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發布的《全球可再生能源展望》報告指出,拉美地區是極具吸引力的可再生能源投資目的地,預計到2050年,拉美可再生能源投資需求每年約為450億美元,每投資1美元可帶來3至8美元的經濟回報。預計到2050年,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有望助推拉美地區生產總值提升2.4%。
隨著中拉全方位合作不斷推進,可持續發展議題被納入戰略合作框架。2021年中國—拉共體論壇第三屆部長會議通過集體宣言,表示歡迎并認同全球發展倡議,認為該倡議為落實2030年議程提供新機遇。會議發布的《中國—拉共體成員國重點領域合作共同行動計劃(2022—2024)》強調繼續推進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民用核能、能源技術裝備、電動汽車及設備、地質和能源礦產資源等領域合作;拓展清潔能源資源相關新興產業合作,支持企業間技術轉讓,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
近年來,中企推進在拉美地區的電網建設合作,同時加大為無電地區開發分布式新能源電力項目,巴西美麗山水電站特高壓輸電工程、阿根廷高查瑞太陽能電站等項目,提升所在國能源可及性,助力實現清潔能源的廣泛利用。目前,中拉在水能、太陽能、風能、核能、生物質能、鋰電池等領域的合作均達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同時,雙方在綠氫、智慧儲能等新興領域亦開啟了合作嘗試。中國企業憑借強大的設備研發和制造能力,持續向拉美出口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和應用的相關設備。拉美地區太陽能組件的前十大供應商里有八家是中國企業,包括隆基、晶科、天合光能和晶澳等。2011—2020年,拉美地區自中國進口的風力發電機組占中國該產品出口總額的17%。
與此同時,中國在拉清潔能源投資目的國和形式不斷多樣化。2005—2020年,中國在拉美可再生能源投資目的地主要為巴西、墨西哥、秘魯、阿根廷和玻利維亞等國,從形式上看,項目投資、并購和綠地投資齊頭并進。2020年,中國國家電網與西班牙能源集團簽署股權購買協議,收購其持有的智利第一大配電公司和第二大輸電公司智利CGE公司96.04%的股權。2020年后,中企在拉美開始加大綠地投資。此外,投融資與工程承包、項目運營相結合的“投融資+建設+經營”模式逐漸成為中拉清潔能源合作主流。
◆在巴西,國家電網建設和管理的巴西美麗山水電站特高壓輸電項目將水電從巴西北部輸送至東南部,惠及2200萬人,約占該國總人口10%。截至2023年2月,該項目已輸送水電超過1600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省超過5700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59億噸。
◆在智利,南方電網參與籌建的智利首條高壓直流輸電線路正在緊鑼密鼓進行準備工作。作為迄今為止南方電網最大的海外綠地投資電網項目,這條全長約1350千米的輸電線路將成為中智兩國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成果,助力智利綠色發展。
◆在玻利維亞,2023年12月,中國企業承建的碳酸鋰廠項目竣工,阿爾塞總統出席儀式時表示,這標志著該國正式開始進入鋰工業化進程。
◆在阿根廷,中國電建在其北部胡胡伊省承建的高查瑞太陽能電站可滿足當前該省70%的電力需求;馬德林港郊區的羅馬布蘭卡風電場是阿根廷最大的風電場之一,該項目一期、二期、三期和六期風電場以及位于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米拉馬爾風電場由中國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中企參建的基塞水電站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滿足150萬戶家庭日常用電,為阿根廷節省近11億美元油氣進口開支。
?。ㄎ澹┲袞|地區
中東地區油氣儲量極其豐富,是全球最大的油氣生產地,同時擁有豐富的日照和風能資源以及大量無人居住的土地,在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方面具備先天性優勢。近年來中東逐漸減少對傳統能源經濟的重度依賴,轉而進行環球戰略投資,以期實現國內的多元化轉型及可持續發展,如沙特阿拉伯通過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對信息科技、數字化轉型、新能源等產業進行政府投資等。從投資規模來看,中東主權財富基金的全球投資主要集中在其更為熟悉的能源、金融和公用事業板塊。
與此同時,中東國家紛紛推出能源轉型規劃,致力于發展清潔和可再生能源,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沙特阿拉伯在“2030愿景”發展戰略中宣布,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該國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將達到50%;阿聯酋“2050能源戰略”的目標是到2050年將清潔能源在總能源結構中的占比提高到50%;埃及則計劃到2035年將清潔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例提升至40%。自2010年以來,中東地區可再生能源需求平均增速接近30%,其中太陽能和風能分別占80%及20%,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市場之一。
2022年12月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上,中國提出中阿務實合作“八大共同行動”,其中包括綠色創新共同行動和能源安全共同行動。中國提出愿同阿方設立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國際研究中心,共建中阿清潔能源合作中心,支持中國能源企業和金融機構在阿拉伯國家參與總裝機容量超過500萬千瓦的可再生能源項目等具體舉措,展現出持續深化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的決心。
近年來,中國與中東地區間的貿易投資往來逐年遞增,2016至2023年,貿易總量年均增速約11%。2023年,中東地區是中國“一帶一路”資金融通的第二大受益者,市場規模高達158億美元,同時中東也是中國建設項目參與的最大受益者,占項目總額的36.7%;另一方面,中東主權財富基金對中國投資在2023年大幅增長至約23億美元,2024年一季度阿布扎比投資管理局更是將對中國資產的持股比例提高了約10%。中國與中東地區主要的投資互動領域集中在能源板塊,而清潔綠色能源也逐漸成為雙方投資的核心主題。此外,隨著逆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歐洲與美國通過關稅對中國的新能源供應商提出越來越多的挑戰,而這一部分出口也分流至中東地區。2024年以來,中國對中東的太陽能電池板出口同比增長97%,電車出口同比增長約175%,風力渦輪機出口同比增速逾200%。
隨著中國與阿拉伯國家深化在清潔能源、低碳經濟、能源轉型等領域合作,中國在相關領域的先進技術也不斷走進阿拉伯國家。中阿技術轉移中心自2015年成立以來,相繼在沙特阿拉伯、約旦等國共建立了8個雙邊技術轉移中心,形成了鏈接近5000家中外成員的技術轉移協作網絡。此外,中國通過多層次培訓項目,助力阿拉伯國家提高自主發展能力。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共同組建了中阿清潔能源培訓中心,以此為依托共同組織光伏、光熱、風電、智能電網等方面的能力建設活動。
◆在沙特阿拉伯,2024年7月,沙特公共投資基金宣布與中國企業遠景科技集團、晶科能源和TCL中環分別達成協議,成立三家合資公司,以推動風能和太陽能相關設備和零部件的本地化生產、組裝。從簽大單到建工廠,通過產業鏈各環節全方位的合作、一體化布局,中國新能源企業正在集體“出海”中東市場。
◆在阿聯酋,中國承建的全球最大的單體太陽能發電站——艾爾達芙拉光伏電站已正式開啟運行,該光伏電站可供20萬戶居民用電,每年將減少碳排放240萬噸,使清潔能源在阿聯酋總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3%以上。
◆在摩洛哥,中國企業承建的努奧三期太陽能聚熱發電獨立電站是世界在運單機容量最大的塔式光熱電站,也是摩洛哥境內近年來實施的最大能源基礎設施項目,極大緩解了摩洛哥能源緊張的局面,還可將富余電力輸送歐洲,為摩洛哥能源自給和獨立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阿曼,中國電建承建的該國最大可再生能源項目——阿曼伊卜里光伏項目2022年竣工落成,這也是阿曼“國家能源計劃”中最大的光伏項目,對于改善高峰期電網調峰能力、緩解阿曼馬斯喀特及北部地區高峰期電力短缺具有重要意義。
四、進一步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的方向
近年來,國際形勢趨于復雜,各種形式的綠色壁壘增多,維護全球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困難增大。面對新情況新變化,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愿同世界各國共同完善清潔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共享知識和經驗,攜手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為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不懈努力。
第一,共同深化能源轉型務實合作。致力于推動完善能源領域雙多邊合作機制,進一步發揮現有政府間合作機制和平臺作用,發揮“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的制度優勢,加強能源轉型政策交流與合作意向溝通,積極參與能源轉型談判,通過共同開展政策研究與交流、人才培養與能力建設、項目研發與協調等形式,促進共建國家之間開展更加務實的綠色能源合作。除政府間合作外,鼓勵在能源轉型、氣候變化等話題上開展更多的非政府間國際交流與合作,引導企業、研究機構開展綠色能源領域交流合作,通過企業合作、學術研究和研討等國際交往活動,加深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分享能源轉型、市場建設等多方面的經驗和建議,促進項目落地,為綠色能源國際合作提供助力。
第二,共同維護全球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始終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反對任何形式的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反對各種形式的“脫鉤斷鏈”“小院高墻”,反對泛化國家概念、以各種名目限制正常的國際發展合作、濫用國家力量無理打壓特定國家企業的行為。主動應對歐美國家的投資與貿易壁壘,積極參與綠電綠證、碳足跡等國際標準制定與互認,促進新能源產業鏈的自由投資與貿易。進一步拓寬第三方市場的合作范圍和模式,優化新能源產業分工,引導更多的跨國企業、國際金融機構聯合開拓第三方市場。維護市場秩序,營造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營商環境,形成透明和穩定的市場氛圍,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共同構筑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能源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以負責任的態度保障全球能源安全、促進綠色發展。
第三,共同推動全球能源治理體系協調發展。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能源轉型變革,以推動“一帶一路”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重點,廣泛推進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在核電、風電、光伏、智能電網、智慧能源、能源互聯互通等方面的技術和投資合作,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能力建設。鞏固拓展新能源產業優勢,推動大型風電、高效率光伏、光熱等技術創新,打好財稅、金融等政策“組合拳”,推動形成更強能源創新合力,加快從產品貿易向提供更多價值的服務方案轉變,賦能全球可再生能源加快發展。積極探索“一帶一路”沿線中東、東南亞、中亞、非洲、拉美等區域的新能源產品市場,完善清潔能源投資政策和海外能源投資標準,立足優勢技術和產品向上下游產業鏈拓展,開展全方位、多種類的新能源產品貿易、能源服務和產業投資合作。以共同安全為追求,以互助互利合作為原則,倡導能源持續發展,構建全球能源安全和治理體系。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R].2024,08.
[2]林屾,王永中,黃曉辰. 綠色金融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十年回顧與展望 [J]. 中國外匯, 2023, (20): 36-38.
[3]龔鳴,禹麗敏. 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N]. 人民日報, 2024-01-22 (003).
[4]許勤華. 綠色“一帶一路”碩果累累[N]. 光明日報, 2023-09-08 (012).
[5]李玉舉,肖新建. 如何深化新能源科技創新國際合作[N]. 學習時報, 2024-05-03 (002).
[6]絲路國際產能合作促進中心.深化“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 2024-09-24.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