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時間:2023-11-21 11:20
記者 周倜然
從產業化到規模化,中國新能源汽車一路高歌。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統計數據,截至10月,今年新能源乘用車已累計生產683.5萬輛,同比增長31.5%;累計批發量達679.2萬輛,同比增長36%;累計零售595.4萬輛,同比增長34.2%。具體來看,10月份新能源車廠商批發滲透率達36.2%,同比提升5.3個百分點。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不斷提升,整個行業洗牌、淘汰的步伐加快。
近年來,不僅立足于傳統燃油車領域的傳統車企在新能源板塊表現強勁,市場還涌現了一大批依托互聯網和傳統汽車制造業創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與新勢力車企以及新勢力車企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市場格局重塑,也因此帶來了呈現兩極分化的第三季度業績。
新勢力車企“蔚小理”經營業績加速分化
部分新勢力車企整體虧損面繼續擴大,主要原因是車輛促銷使毛利率降低,以及研發開支和銷售開支居高不下。從新能源汽車銷量增加、滲透率、出口情況以及政策環境等方面來看,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前景向好,但目前還處在各項指標增速放緩、競爭逐步加劇的階段,前路仍然艱巨。”
在乘聯會發布的10月份銷量排名前十的車企中,比亞迪穩居榜首;新勢力車企中,理想汽車表現最佳,排名第六,小鵬汽車排名第九。10月,理想汽車依舊保持強勁勢頭,繼續位列當月造車新勢力新車交付榜第一位,共交付新車超4.04萬輛,同比增長302.1%。
蔚來、小鵬、理想作為新勢力車企三強,今年的經營狀況出現了冰火兩重天之勢。
11月9日,理想汽車公布第三季度財報,季度交付量和財務數據均創歷史最佳。其中,第三季度交付105108輛,同比增長296.3%。市場的強勁需求拉升該公司營收大幅增長,第三季度營收達346.8億元,同比增長271.2%;歸母凈利潤28.23億元,同比增長272.12%。
理想汽車今年前三季度累計營收達到821.2億元,距離千億營收目標更近一步。從當前增長態勢來看,今年理想汽車極有可能成為首個達成千億營收規模的造車新勢力,完成從創業型企業到規模化大型汽車公司的轉變。
截至發稿,蔚來汽車尚未發布三季度財報。從其發布的半年報來看,其上半年營收為194.48億元,同比下滑3.74%;上半年歸母凈利潤-109.26億元,同比下滑139.07%。蔚來汽車在財報中指出,其在生產成本、研發費用、營銷及行政費用等方面合計支出達309億元,同比增長20.67%。
11月15日,小鵬汽車發布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本季度營收達到85.3億元,同比增長25%;歸母凈利潤-38.87億元,同比下滑63.57%。在毛利率方面,小鵬汽車第三季度毛利率為-2.7%。
對于毛利率同比下滑的原因,小鵬汽車在財報中解釋稱,與G3i有關的存貨減值對2023年第三季度汽車毛利率產生了2.9個百分點的負面影響,以及銷售促銷增加、新能源汽車補貼屆滿所致。
華東某公募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在接受中國能源傳媒集團記者采訪時說:“毛利率是更重要、更客觀的衡量車企盈利能力的指標。毛利率方面,理想汽車的毛利率遠高于其他車企,保持在20%以上,而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的毛利率下滑嚴重。上半年,
保持下半場競爭力需再發力
業內人士認為,全球汽車產業正從燃油時代轉入電動智能時代,中國汽車產業也從以量取勝的上半場進入高質量發展的下半場。
如何應對下半場的各種挑戰?記者注意到,傳統車企和新勢力車企發布的三季度財報中,隱藏著多重行業增長的新動力: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推動汽車企業業績快速增長;研發投入增加,智能化水平提升,帶動單車毛利增加;自研芯片、電池等加速垂直整合,化解零部件供應壓力;汽車出口成為上市車企新增量等。
前述基金經理表示,對于不同車企,關注點應有所側重:一類是自主傳統車企,如比亞迪、吉利、長城等,其優勢在于汽車制造、成本控制和渠道銷售能力。傳統車企需要具備更快速的反應能力與創新能力,通過順利轉型去提振銷量,同時也需要關注這些車企的出口和高端化進展。另一類是新勢力車企,普遍估值都很高,主要優勢在于智能化。造車新勢力在產品定義、營銷模式上確實要比傳統車企更為靈活、新穎,但在制造過程、成本控制、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并不大,主要看品牌價值的突破、智能化軟件的付費潛力等。
對于第四季度業績,理想汽車預計,第四季度汽車交付量大約在125000~128000輛,同比增長約169.9%~176.3%。并且,隨著全電車型的推出,理想汽車需要提前做好純電車的充電基建。預計到今年年底,理想汽車將建成500座高速超充站,覆蓋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川渝四大經濟帶,明年將建成700座。除此之外,該公司在研發上堅持5C麒麟電池、800伏高壓平臺等方向,以保障理想汽車的高壓純電戰略全方位落地。
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在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在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競爭環境下,車企正在加速智能電動汽車顛覆傳統燃油車的進展,而AI正在重新定義智能汽車的架構以及整個車企的商業模式。“接下來,我們很有信心在第四季度實現銷量的快速增長以及毛利率的顯著反彈,并且為2024年實現遠高于行業增速與大幅度擴張市場份額做好準備。”
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張羅平認為:“造車新勢力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電動汽車領域的動向,影響企業發展的因素主要取決于技術路線、資金來源、市場目標三個大的方面,任何一個方面掉鏈子,都直接影響銷售量和盈利能力。傳統車企,如比亞迪、廣汽埃安、長城等,擁有強大的技術和渠道優勢,這是造車新勢力難以在短時間追趕上的。”
“因此,造車新勢力要保持后續競爭力,需要比傳統車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競爭加劇、行業增速放緩的市場發展第二階段,核心技術、市場定位、性價比、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是爭奪市場份額的關鍵。”張羅平說。
責任編輯:吳蘇靈
校對: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