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時間:2021-08-23 16:30
騎車出行、垃圾分類、光盤行動、夜間加油、乘坐公交、答題闖關……在泉城山東省濟南市,市民通過這些低碳行為累積“碳幣”,就可兌換景區門票、文創產品等物品。今年以來,由濟南市生態環境局等相關部門發起共建的“全民低碳”綠色公益平臺,吸引諸多市民參與其中。
發起共建“全民低碳”綠色公益平臺,是濟南市推進低碳城市建設的舉措之一。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日漸成為廣受推崇的良好風尚,建設低碳城市,追求綠色生活,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成為人們的共識。
近年來,泉城濟南堅持走低碳路線,從綠色建筑、資源循環、生態修復等方面全方位推進低碳城市建設,號召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實踐低碳行動,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貢獻力量。
開啟綠色建筑新時代
在沒有安裝空調暖氣的“被動房”內,一年四季室溫都在20-26攝氏度之間,濕度保持在40%-60%之間,噪聲白天可以控制在35分貝、晚上30分貝以下,給住戶帶來十分舒適的居住體驗。這是濟南市綠色建筑領域的“黑科技”。
記者了解到,濟南市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采用先進的建筑節能技術,通過提高建筑的保溫、隔熱和氣密性能,再通過新風系統對熱、冷進行循環回收,實現熱循環回收75%、建筑節能92%的環保節能效果。
目前,濟南綠色建筑領域創新科技領跑全省,以“漢峪海風·海德堡”項目為代表的一系列綠色社區,在技術等方面已經逐步走在全國前列,獲得住建部和德國能源署雙認證,是山東省境內體量最大的被動式住宅體驗示范項目和被動式超低能耗住宅示范區。
在超低能耗“被動房”室內,恒溫恒濕恒氧恒靜,住戶不需要額外配置空調、暖氣、風扇、加濕器等家電用品,以裝配式建造方式,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這些先進的建筑節能技術,提升了建筑品質,綠色低碳、環保節能,已成為當前推廣的試點示范項目。
探索水資源循環利用途徑
在濟南回民中學,學校把綠色低碳生活理念融入辦學環節,加強校園低碳裝置和環境文化建設,打造了完整的雨水收集循環利用系統。
這一系統利用學校教學樓、實驗樓、綜合樓樓頂的雨水管道回收雨水,累計安裝28個高1.3米的回收桶。這些雨水回收桶通過管道并聯起來,既可以單獨使用又可以集中使用。通過安裝感應電泵,解決了雨水桶出水壓力小的問題,滿足學生涮拖把和接長水管噴水、澆花等需求,減少了校園綠化、美化、凈化的自來水消耗量。
在2020年全國中學生水科技大賽中,該項目榮獲二等獎,成為校園低碳建設的優秀項目。
在山東省綠色社區銀豐山莊,也建設了一套收集雨水的循環系統。該社區在網球場南側設置了一個35立方米的蓄水池,收集屋頂、道路和綠化區域的雨水,用于綠植澆灌。
按照濟南市每年平均672.7毫米的降雨量測算,每年可回收雨水1590.12噸,可用于約2800平方米綠化區域的日常澆灌。
生態修復改善生態環境
為加快建設生態宜居典范城市,濟南市積極推進全福河等河道生態補水工程建設,這也是當地第一次大規模利用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向河道生態補源的試點,對保障小清河水質穩定達標,改善城區河道水環境質量,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推進低碳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全福河等河道生態補水工程項目總投資1.7億元,修建修復河道攔蓄設施18座,通過建設加壓提升泵站并敷設再生水壓力輸送管道,將水質凈化一廠處理后的再生水,分別向全福河、柳行頭河、歷山路邊溝、黃臺南路邊溝和山大路邊溝補水,總設計規模為10萬立方米/日,近期運行規模為8萬立方米/日。該工程建成后,將涵養改善長約9.1公里河道水生態,惠及沿線多處小區、單位和院校。
公益組織助力低碳建設
去年12月,濟南市首批低碳試點建設單位順利通過專家評審,正式步入國家低碳城市行列。
在低碳城市建設進程中,濟南市首次引入公益組織參與,構建職能部門統一指導、公益組織專業輔導、示范單位具體執行體系,很好地解決了政策“最后一公里”落實難的問題。
濟南市通過賦職、賦能,搭建三方協同工作組織架構,調動公益組織工作積極性。在創建伊始,就吸收低碳專業公益組織——綠塊公益參加,組建以生態環境部門、公益組織、創建單位為成員的工作小組,分工明確,責任清晰。生態環境部門統籌領導,制定低碳創建標準;綠塊公益分解落實各項指標,制定實施細則,協助創建單位落實到位;各創建單位組織人員、提供場地物料,共同完成創建。
公益組織通過匯集共性需求,開發、提供統一的培訓課程,集中設計、制作、采購、安裝各種宣傳用品,做到各單位標識風格和規格的統一,提高了創建效率,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成本,實現資源整合、取長補短。
濟南市還積極發揮公益組織特長,組織全國低碳、環保業內專家,為創建低碳單位提供專業咨詢與技術幫助。
責任編輯:王怡然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