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川觀新聞 時間:2024-08-13 13:58
具備清潔、高效、可再生等優點,氫能越來越受到關注。但傳統的電解水制氫和水煤氣制氫方法都有局限。8月9日,中國(綿陽)科技城工業技術研究院舉行線上發布會,推出了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應用電子學研究研發的“微波煤制氫技術”,生產過程不產生二氧化碳,同時其副產品為甲烷和焦炭,實現了資源利用最大化。
發布會現場。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據介紹,目前全世界每年氫氣使用量約為5000億立方米,其中96%來自化石能源,大部分來自于煤轉化。但在水煤氣制氫過程中二氧化碳排量較高,而傳統的電解水制氫能耗高,且要使用貴金屬催化劑。
利用煤來制氫,常規方法是采取熱解,即將煤加熱到一定溫度時,煤發生物理結構和化學成分的變化,并且生成固、液、氣等產物。與水煤氣制氫技術相比,微波煤制氫技術主要是在熱解方式不同。“在煤同微波的相互作用中,可以將微波看作煤體內部的一個熱源,由此實現煤的微波熱解,和放出大量煤氣,而且剩下的碳骨架(半焦)仍然穩定吸收微波和維持煤熱解需要的溫度,實現煤體的持續熱解。”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應用電子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正紅說。
根據實驗結果,在采取微波煤制氫過程中,用時1一2小時,產生的氣體中氫氣含量超過50%,與傳統電解水制氫方式相比,該技術的能耗低,并提高低階煤的經濟利用價值。
此外,微波煤制氫技術的好處還體現在環境效益方面,在制氫過程中不產生二氧化碳排放,其副產品為甲烷和焦炭。“包括氫氣在內,其產品和副產品相對于原料低價煤而言,均為附加增加產物。按照當前市場價值來估算,1塊錢的煤,采用該技術制氫,可以轉化為大致2元的氫氣、甲烷和焦炭。”(祖明遠)
責任編輯: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