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 時間:2025-03-05 17:08
日前,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稱,對原產于中國的生物柴油作出反傾銷肯定性終裁,決定對涉案產品征收10.0%—35.6%的反傾銷稅。歐盟委員會稱,終裁措施針對純生物柴油或混合生物柴油,但不包括被稱為SAF(可持續航空燃料)的航空生物燃料,稅率取代2024年8月征收的臨時反傾銷稅。
歐洲生物柴油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向歐盟出口生物柴油約180萬噸,占中國總出口量的90%。目前,歐盟80%以上的生物燃料原料依賴進口,中國產品占比達60%。
“歐盟是全球第一大生物柴油消費市場,中國企業有能力供應,這本是雙贏貿易。歐盟反傾銷政策給行業帶來新挑戰,但也促使我們更加堅定地走自主創新高質量發展道路。”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所客座教授冀星說。
反映出歐盟相關產品競爭力不足
2023年12月, 歐盟委員會對原產于中國的生物柴油發起反傾銷調查。2024年8月,歐盟對該案作出初裁,初步裁定對涉案產品征收12.8%—36.4%的臨時反傾銷稅。歷時一年兩個月后,終裁10.0%—35.6%的反傾銷稅措施落定。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歐盟此次反傾銷稅的實施,不僅是貿易壁壘,更反映出全球生物柴油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政策環境的動蕩。
“這實際上也反映出歐盟相關產品競爭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只能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但這無法從根本上提升其相關產業競爭力,也不利于全球產業鏈穩定,更會影響中歐經貿關系。” 某生物質能產業資深人士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說。
冀星表示,生物柴油產業具有出口導向型特征,歐盟是中國生物柴油的重要出口市場之一,征收反傾銷稅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國生物柴油競爭力,出口量受此影響或會相應減少。“這可能會對中國生物柴油產業造成一定沖擊,影響相關企業的生產和銷售。”
“對于我國企業來說,會面臨新的挑戰和壓力。”被列入反傾銷裁定名單的某生物柴油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說,“其實這已不是什么新鮮事。自2023年反傾銷調查以來,我們就在不斷調整生產方式并拓展新的‘出口’和路徑,還聘請了律師團隊積極應對。未來如何在國際貿易的風浪中求得穩定,需要全行業一起應對,謹慎但相對樂觀地做好規劃。”
暴露貿易壁壘本質
歐盟聲稱中國生物柴油存在“錯誤標簽”和“低價傾銷”問題,但其核心動機是保護本土產業。歐洲生物柴油委員會公開承認“歐洲企業在中國產品壓力下痛苦已久”,直接暴露了政策本質是貿易壁壘。“中國生物柴油出口量遠超歐盟本土產能,這種市場優勢被歐盟視為威脅,而非技術進步的結果。” 上述生物質能產業資深人士說。
歐盟一方面高舉碳中和旗幟,要求成員國擴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另一方面卻對符合標準的中國生物柴油加稅,這種“既要清潔能源,又排斥外部供應”的“雙標”邏輯,實質是貿易保護。
在冀星看來,反傾銷稅無法打垮我國生物柴油產業。歐洲市場出口量降低后必將導致部分競爭力不強的生物柴油廠商出現經營困難,反而會推動企業整合,促使資源進一步有效利用,使生物柴油產業結構更加優化。
“在歐盟反傾銷措施的刺激下,技術含量較低的生物柴油設備被淘汰,迫使生物柴油企業轉向生產其他產品,比如目前市場稀缺、盈利能力較好且沒有被歐盟納入反傾銷范圍的生物航油或其他高附加值產品。” 上述生物質能產業資深人士進一步表示。
“歐盟通過抬高貿易成本,試圖讓中國企業放棄技術升級與市場開拓,以維持其自身利益。但我相信,中國生物柴油行業一定不會‘坐以待斃’,能夠提高我國生物柴油國際貿易水平。同時,中國正在試圖通過國內試點加速內循環。”冀星表示。
拓展渠道應對沖擊
業內人士表示,歐盟反傾銷措施會給我國生物柴油企業和市場帶來短期陣痛。不過,中國生物柴油產業有望通過技術創新、市場多元化策略和政策支持,從“出口依賴型”轉向“內外雙循環驅動”,并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贏得競爭優勢。
“歐盟的反傾銷稅會對我國生物柴油出口造成一定影響。但從中長期來看,產業長期健康發展依靠的是良好的政策體系和管理機制、先進的生產技術、較低的生產成本、優異的產品質量等,我國生物柴油產業各環節堅持走高質量發展路線,就一定能推動生物柴油貿易模式升級。” 上述某生物柴油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
受訪人士表示,中國生物柴油產業需要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獲得更多支持和關注,加強研發和創新,完善生產工藝,降低生產成本,以打破發展瓶頸,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此前受歐盟反傾銷臨時措施的影響,生物柴油產品價格出現波動和下滑,我們對出口量和銷售量進行了調整。不少企業積極調整策略,部分企業轉向東南亞市場。同時,不斷優化調整生產技術和產品結構,以應對挑戰。” 上述某生物柴油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說,比如,卓越新能計劃在新加坡投資2000萬美元建設生物柴油項目,嘉澳環保加速連云港航空燃料項目投產。
“企業還可以參與發展潛力較大的生物航油國際貿易,拓展國內生物柴油應用場景,探索建立可復制、可推廣的政策體系、發展路徑,逐步形成示范效應和規模效應,為繼續擴大生物柴油等綠色液體燃料推廣應用積累經驗。”冀星說。
冀星表示,推動能源結構轉型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生物柴油是新型可再生清潔能源的重要分支。加快推進生物柴油試點項目建設,打通國內大循環,構建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要求的生物柴油溯源及綠色認證體系尤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除上海要求在車用柴油中添加5%的生物柴油(B5柴油)外,我國并未出臺廣泛的生物柴油添加政策,因此生物柴油消費量總體不多。
“建議積極探索車用和船用等領域,發展新品種,開拓新市場,拓展更多應用場景。” 上述某生物柴油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說。
責任編輯: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