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參考消息網 時間:2025-03-14 19:08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3月3日刊登題為《中國如何一躍成為全球電動汽車領域的領頭羊》的文章,作者是克里斯蒂安·謝潑德。內容編譯如下:
中國汽車行業的龍頭企業過去渴望與外國合作,如今自己化身香餑餑,創造力備受追捧。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工程系研究中國電動汽車的專家約翰·赫爾韋斯頓說:“目前它們處于技術前沿。”他指出,中國企業花了十年時間,專注于通過自動化和簡化供應鏈來降低成本。
比亞迪等中國電動汽車巨頭的全球擴張令美國和歐洲的領導人感到擔憂,畢竟中國的產品不僅價格更便宜,質量可能更勝一籌。
這是時任美國總統拜登的主要擔憂,他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了100%的關稅。
特朗普總統沒那么喜歡環保型汽車,他取消了拜登政府對購買電動汽車和充電設施的支持,并承諾會拯救美國汽車業。分析人士預計,美國的電動汽車生產和普及會繼續,但速度會放緩。
與此同時,中國遙遙領先。中國電動汽車的成功主要歸功于產業規劃。
直到幾年前,通用、大眾和本田等國際汽車制造商還在中國蓬勃發展。本土競爭對手根本無法在設計、質量或內燃機技術方面與之匹敵,而中國買家也普遍覺得購買外國品牌的汽車更體面。
而電力時代的到來引發戲劇性的逆轉。如今不再是中國汽車制造商希望從海外獲得技術,而是國際品牌為了在電動汽車領域獲得優勢而尋求與中國合作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美國汽車制造商對擴大在中國的足跡持謹慎態度,一些歐洲公司希望受益于中國超群的電動汽車實力。
美國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副總裁斯蒂芬·埃澤爾表示,現在變成歐洲公司與中國達成協議——若給我們電動汽車技術,那么就幫你們進入歐洲市場。
西方汽車制造商現已進入中國的供應鏈。這讓美國、歐盟和其他國家政府鼓勵本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在不過度依賴中國供應鏈和合作伙伴的情況下趕上中國競爭對手變得更難更復雜了。
去年,歐盟不顧德國的反對,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高達35%的關稅。美國榮鼎咨詢公司發現,即便加上這些額外成本,在歐洲售賣的中國品牌汽車仍有豐厚的利潤。
布魯塞爾和華盛頓對國家安全和長期經濟競爭力的擔憂漸漸與汽車制造商的想法相沖突,汽車制造商希望借助中國生產中心所提供的便利、成本和規模等優勢。
“如果不依賴中國的供應鏈,美國汽車制造商就無法生產出價格合理的電動汽車,事實就是如此。”總部位于底特律的咨詢公司中國汽車洞察公司常務董事涂樂表示。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