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時間:2024-11-07 10:40
11月6日,記者從南方電網廣東電網獲悉,今年前10月,廣東電網已完成電能替代電量332.67億千瓦時。自2016年以來推進的電能替代項目已產生電量1688.48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標煤消耗約0.6億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33億噸。
近年來,廣東電網不僅在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大力推動電能替代,還積極推動鄉村能源消費革命,引領綠色用能方式,推動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主動融入和服務“百千萬工程”建設,加速推進了廣東鄉村電氣化進程。
電氣化賦能,讓鄉村振興發展之路更幸福
因地制宜落實好電能替代是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位于惠州市仲愷區的潼湖鎮,近年來正聚焦打造“1+6+N”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引導各村發展“一村一品”。南方電網廣東惠州供電局主動融入潼湖鎮三和村、崗里村等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進程,大力推進電能替代,推動“仲粒香大米”“潼心薯”“板栗南瓜”等一系列特色農業產品加工設備開展電氣化改造。
在早稻收獲季節,走進三和村,在稻谷加工機械有節奏的轟鳴聲中,一粒粒谷子經過清理、去殼、分離等工序,蛻變成晶瑩剔透的大米。“今年稻谷收成好,加工量大,我們報裝了近3500千伏安的容量,能夠滿足生產線內的礱谷機、碾米機、色選機等近150臺電氣設備同時使用。”位于三和村的惠州仲愷供銷潤豐農產品公司電力設備負責人朱石山介紹,生產線從稻谷脫殼到篩選,再到烘干打包及包裝,整個大米加工的過程已經實現了全電氣自動化,待正式投入生產后預計日產量可達200噸。
惠州三和村只是一個縮影。事實上,廣東電網以電能替代為切入點,制定12項鄉村電氣化舉措,重點推廣15項電能替代技術,助力新時代鄉村電氣化建設,同時還在河源、汕頭、潮州等地市聯合政府以及行業協會推進屬地特色、規模化的重點行業電能替代,降本增效,助力區域經濟發展。例如,南方電網廣東河源供電局推動政府出臺了全市學校、醫療機構、餐飲領域、機關食堂等4個領域的全電廚房、熱泵、瓶改電推廣工作方案;南方電網廣東湛江供電局聯合家用電器行業協會印發有關小家電企業及上下游企業窯爐電氣化建設的相關通知,明確在2025年年底前完成全量窯爐電氣化改造。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市場營銷部新能源及綜合管理科專責蔡開晶說:“2023年以來,廣東電網公司已推動20個地市政府全部出臺了電能替代專項方案,累計出臺方案43項,明確改造時間節點及資金計劃,建立了健全可行的長效機制,鼓勵和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廣泛參與。”
綠色微電網,讓小島居民從“用上電”到“用好電”
依托電能替代和多能互補技術,全力推進以農村智慧微電網為載體的山村智慧能源管理示范項目落地,也是廣東電網全力支持鄉村電氣化建設的創新舉措之一。
10月23日,位于江門臺山市漭洲島茫洲村的廣東江門供電局光伏儲能幫扶項目正式竣工投運。漭洲島因距離大陸較遠,地理位置偏僻,島內基礎設施建設長期滯后。受限于地理條件,島上常住的160多戶居民長期用電不穩定。
為此,南方電網廣東江門供電局經過多次調研,最終從安全性、維護便利性等多方面進行考慮,結合漭洲島實際情況,決定實施光伏儲能幫扶項目改善島上居民用電情況。據悉,該項目利用茫洲村現有衛生站等建筑的樓頂和符合條件的空地,共安裝三處光伏發電設備,并配建儲能站。這相當于在漭洲島建立起以屋頂分布式電源為主的“微電網”,主要依靠光伏系統供電,原有的柴油供電作補充,不僅促進海島太陽能就地消納,同時利用儲能系統和控制裝置進行調節,支持離網自發自用,能有效保障海島的電力供應。
在光伏儲能幫扶項目試運行期間,最高負荷為40千瓦,平均負荷約20千瓦,不僅為海島提供了清潔的綠色電能,為當地村民生活用電、漁業保鮮用電提供穩定可靠的保障,還將為村集體帶來綠色收益。南方電網廣東江門臺山供電局斗山供電所副所長、川島鎮茫洲村駐村第一書記葉林青說:“項目投運后,預計光伏年發電量約為6.8萬度,按照漭洲島現行每度電0.65元的電價計算,還會為村集體每年帶來約4.4萬元的收益。”
據廣東電網公司透露,作為新時代鄉村電氣化電網升級改造的實施主體,廣東電網公司將加大投資力度,加強農村電網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城鄉電力服務均等化水平,助力鄉村產業發展。今年廣東全省將打造不少于300個新時代電氣化村;到2027年,全省累計打造不少于200個新時代電氣化鎮、2000個新時代電氣化村。(楊陽騰)
責任編輯: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