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縱覽丨“后疫情時期”光伏產業的破局之道
來源: 時間:
新能源縱覽丨“后疫情時期”光伏產業的破局之道作者:張棟鈞
面對上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光伏企業憑借堅強的韌性,仍保持相對穩定的發展態勢,這是業內人士對上半年光伏產業發展的總結。
今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業依舊保持了穩中有進的發展趨勢。國家能源局早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全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1152萬千瓦。截至6月底,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達2.16億千瓦。上半年,全國光伏發電量127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全國光伏利用小時數595小時,同比增長19小時。
作為行業方向標的2020 SNEC光伏展會已于近期閉幕,但熱度仍在持續。展會上,業內專家、學者、企業代表暢所欲言,既有對疫情給產業帶來影響的經驗與反思,同時也有對產業未來發展的真知灼見。
截至8月13日,與2020 SNEC光伏展會相關的信息達到813條,共有來自新華社、每日經濟新聞、財聯社、上海證券報等在內40余家主流媒體和行業媒體進行報道和轉載。
信息來源數量圖
信息來源占比圖
現將行業代表中傳播率較高的觀點整理如下:
行業代表
李俊峰:光伏是我們國家擺脫石油依賴的重要手段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主任委員李俊峰認為,關于能源轉型的問題,最核心的問題是要擺脫對資源的依賴。《巴黎協定》的達成是全球氣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不能讓這一成果付諸東流,基于國內發展轉型的需要,應對氣候變化的發展與轉型與我國的高質量發展轉型目標一致,也需要以外促內。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公共事件,我國面對疫情肆虐,發展轉型的初心仍不變。2020年,煤炭占比將繼續下降,煤電裝機控制在11億千瓦以內,“十四五”新增能源以清潔能源為主。
光伏是擺脫石油依賴的重要手段,按照目前光伏的成本,相當于25美元到35美元一桶石油。這次疫情或將推動人類從舊工業文明走向一個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這離不開清潔能源的變革。
陸啟洲:結合全球智慧力量形成綠色能源的發展合力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原中國電力投資集團總經理陸啟洲認為,推動能源轉型變革,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一是結合全球智慧力量形成綠色能源的發展合力,推動光伏、風電、水電、核電、生物質發電等多種形式的綠色能源在全球的平衡發展、協調發展的同時,推動全球范圍內綠色能源相關組織、相關機構、行業協會以及其他多種形式的平臺,更多的進行對接和交流,依托各平臺資源優勢,聯合綠色能源產業鏈的力量,通過產學研一體化,產業鏈協同創新,跨界聯合的形式,共同走向綠色能源推動綠色發展。
二是跟隨“一帶一路”的步伐,推動實現綠色互聯互通。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腳步,中國的光伏、風電、水電、熱能的應用等行業領域,已經與全球超過100個國家開展了合作。在中國,我們不但讓戈壁灘、沙漠變成了藍色的海洋,通過光伏+風光處理一體化的模式,修復了植被,改善的農業和荒漠。通過特高壓技術,讓西部地區的電力輸送到我國的中東部,為中東部的生活生產輸送了清潔的綠色電源。
三是普及綠色理念與應用,提升綠色意識,積極傳播綠色能源應用的優秀案例,提升全球人民的綠色意識。推動綠色能源與其他行業的創新結合,綠色能源本身就是創新載體,同時又可以與其他行業進行結合,形成聯合創新。
石定寰:光伏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原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秘書長石定寰認為,今年以來新冠疫情對各個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也為國際市場的發展帶來不確定性,我們堅信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是大勢所趨,是未來能源的重要供應方式,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光伏將成為推動能源轉型和落實能源生產消費革命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到目前為止,中國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光伏生產國,也是最大的光伏產品安裝國。
石定寰認為在“十四五”規劃即將提出的當下,應當明確光伏產業科技創新的目標,同時給光伏產業未來發展定一個基調。對國產裝備的研發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進一步實現裝備國產化。在“產學研一體化”的問題上,石定寰認為目前產學研結合的力度仍然有成長的空間,從而實現基礎研究和市場發展完美契合的目的。
周孝信: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實現能源轉型主要途徑
關于電源未來發展,中科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周孝信提出三點建議:一、堅持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的目標不動搖。保證國家戰略規劃2020年50億噸標煤、非化石能源占15%;2030年60億噸標煤、非化石能源占20%目標的實現,對此電力發展的責任重大。
二、堅持電源結構綠色轉型的方向不動搖。非化石能源電力提供90%以上一次能源中非化石能源的份額、是我國實現能源轉型的主要支撐。除繼續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電力外,核電也應有適當較快的發展。
三、堅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電能需求的目標不動搖。人民對高品質生活日益增長的追求、網絡信息產業的加速發展、化石能源電替代進程的加快等因素對電能需求的更快增長,未來全社會人均用電量和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比重等指標可能發生改變。
企業代表
光伏企業攻堅克難,實現逆勢增長。普遍觀點認為,在“后疫情時代”,光伏產業雖然會面臨短暫的波動,但基本態勢穩中向好,正邁向新的戰略機遇期。來的大能源系統將呈現出清潔主導、電力泛在、多能合一、儲能聚合、一網連天下的新格局,為全球光伏產業帶來發展新契機。現將光伏企業代表中較為典型的觀點整理如下:
高紀凡:光伏將與物聯網、邊緣計算、5G等技術深度融合
全球太陽能理事會聯合主席、中國光伏協會理事長 高紀凡認為,一、不斷推動技術創新。光伏行業應該是一個開放、創新、合作的生態圈,唯有開放的技術創新才能拓寬增長邊界,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不斷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未來,決不能再一味追求產能擴張,而要加強提升品牌競爭力,通過全流程管理,為客戶提供高價值的整體解決方案。從價格競爭走向用戶為中心的價值創造,不斷提升用戶體驗,實現中國光伏從產能產品的主導者走向利潤不斷提升的市場主導者。促進光伏行業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三、不斷提高企業全球化管理水平。未來市場份額將向技術領先、管理卓越和全球化布局領先的企業集中。企業要順勢而為,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引導下,鞏固和提升中國光伏企業在全球的領導地位,加強與國際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努力化解貿易爭端,倡導公平競爭和自由貿易,為促進全球能源轉型貢獻力量。
四、不斷提高數字化、智能化的應用。以5G、大數據中心、充電樁、清潔能源、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基建”將迎來“爆發式”發展,與此相伴,光伏產業與物聯網、邊緣計算和工業互聯網以及5G等技術深度融合,深化光伏智能制造、開展數字化經營管理、推動客戶的數字化服務體驗等必將是智慧能源時代的新趨勢。
朱共山:光伏發電的軌跡是“平價上網”到“低價上網”再到清潔替代
全球綠色能源理事會主席、全球太陽能理事會聯合主席、亞洲光伏行業協會主席、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理事長朱共山認為2020年上半年,雖然受到疫情的擾動,但光伏產業基本面不改,依然堅強。當前,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逐步邁入負利率時代,相關政策利率和存準率下調,光伏發電的經濟性與市場競爭力越來越強,光伏行業告別補貼、平價爆發,需求全球共振,裝機規模最終必將再攀新高。“光伏+儲能”是未來大能源系統中必不可少的“標準配置”和中堅力量,風、光、儲、充、用一體化,將推動光伏產業廣泛地融入能源大系統。同時,光伏產業將從集中走向分布,從分布走向嵌入,與5G通訊等產業跨界共舞。
李振國:“光伏+儲能”大有可為
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裁李振國認為,隨著光伏在電力結構中逐步提升,儲能變得必不可少,儲能的形式多種多樣,如果一個有豐富的水資源和一定的地理落差,當地可以利用資源優勢開發抽水蓄能。李振國介紹,去年隆基和國家能源研究所、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共同研究,在聯合國第25屆氣侯大會發布了《中國光伏展望2050》報告,報告對光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展望,根據報告,到2035年和2050年發電成本比當前分別會下降50%和70%,這是指中國地區,達到每千瓦時0.2元和0.13元的水平。發展路徑方面,2020-2025中國光伏將啟動加速部署2025-2035中國光伏規模化部署的關鍵時期。到2050年中國光伏發電總裝機規模將達到5000吉瓦,同時占全社會總用量電的40%。我們相信,依靠在座所有能源行業的共同努力,光伏的未來、清潔能源的未來將會越來越好。